首页 > 中医词典 > 正文
什么是伏气?伏气是什么意思?

伏气

病证名。邪气伏藏于体内。又称伏气温病。《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伏气之说源自《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历代各家对邪气伏藏部位说法不一。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寒毒藏于肌肤”。金·成无己认为邪“伏藏于经中”。明·吴又可《温疫论》认为邪伏募原。清·王孟英《温热经纬》认为“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伏气多与温病相关联。《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王孟英则将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一般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均为伏气温病。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