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枸杞子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肝、肾经。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临床应用】用于肝肾不足,遗精,腰膝酸痛,以及头晕、目眩等症。
枸杞子有补益肝肾之功,不论肾阴虚亏或肾阳不足,皆可应用。治肾虚遗精等症,常与巴戟天、肉苁蓉、潼蒺藜等配伍应用;用于头晕目昏等症,可与菊花、地黄、山萸肉等配伍。
【处方用名】甘杞子、枸杞子(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
1.枸杞子味甘性平,柔润多液,是一味补养肝肾的药品,功与潼蒺藜、菟丝子相近似。然根据临床实践体会,潼蒺藜、菟丝子、枸杞子三药虽都是平补阴阳之品,但潼蒺藜、菟丝子两药助阳之功胜于养阴,故归入助阳药;枸杞子则滋阴之功胜于助阳,且补益作用较佳。本品配以熟地,则补肝滋肾;配以菊花,则养肝明目;配以黄精,则补精益气。凡肝肾不足的疾患,都可配用。
2.据古代文献记载,本品可用治消渴。现民间验方单用枸杞子一味,蒸熟嚼食,每次一钱,每日二至三次,治糖尿病症情较轻者,有一定疗效。
3.本品虽为临床常用药物,但如有外邪实热、脾虚湿滞及肠滑便溏者,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杞菊地黄丸《医级》: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治肝肾不足,头晕目眩,久视昏暗。
【文献摘录】《食疗本草》:「坚筋骨….除风去虚劳,补精气。」
《汤液本草》:「主心病嗌干….渴而引饮,肾病消中。」
《本草纲目》:「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本草图解》:「补肾益精….,而消渴、目昏而腰痛膝痛,无不愈矣。」
《神农本草经》
枸杞
味苦寒。
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御览》作耐老)。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生平泽。
《吴普》曰:枸杞,一名枸已,一名羊乳。(《御览》)
《名医》曰: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及诸邱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
案《说文》云:继,枸杞也。杞,枸杞也;《广雅》云:地筋,枸杞也;《尔雅》云:杞,枸;郭璞云:今枸杞也;《毛诗》云:集子苞杞;《传》云:杞,枸也;陆玑云: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轻身益气;《列仙传》云:陆通食橐卢木实;《抱朴子·仙药》云:象柴,一名托卢,是也。或名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门精,或名却老,或名地骨,或名枸杞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
枸杞子
味苦甘,性微寒无毒,入肝肾二经。主五内邪热,烦躁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除头痛,明眼目,补劳伤,坚筋骨,益精髓,壮心气,强阴益智,去皮肤骨节间风,散疮肿热毒。久服延年,恶奶酪,解面毒。
按∶枸杞子味苦可以坚肾,性寒可以清肝,五内等证,孰不本于二经。宜其治矣!陶隐居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此言其补精强肾也。然惟甘州者有其功,至于土产者味苦,但能利大小肠,清心除热而已。
雷公云∶凡使用采得后,使东流水浸,以物刷去土,用熟甘草汤浸一宿,然后焙干用,其根若似物形状者佳。春食叶,夏食子,秋冬食根并子也。
《千金翼方》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
《中药炮制》
枸杞子
『来源』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
『常用名』甘枸杞、西枸杞、枣杞、枸杞、贡果、枣王。
『产地』宁夏、甘肃、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7~9月采收。
『炮制方法』将生枸杞子原药用小眼筛,筛去灰尘、并拣去蒂和细梗,晒干即得。若取其减去滋腻性,将拣尽枸杞子投入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稍有焦点为度。
『用量』9克。
『贮存』装入罐内或纸包好,放入石灰缸内,或硫磺箱内,封闭。
《本草经集注》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坚筋骨,轻身,耐老,耐寒暑。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上。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
今出堂邑,而石头烽火楼下最多。其叶可作羹,味小苦。世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此言其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也。萝摩一名苦丸,叶浓大作藤生,摘有白乳汁,人家多种之,可生啖,亦蒸煮食也。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其说乃甚美,仙人之杖,远自有旨乎也。(《新修》一一九页,《大观》卷十二,《政和》二九三页)
《新修本草》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坚筋骨,轻身,能老,耐寒暑。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平泽、又诸丘陵阪岸上。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
今出堂邑,而石头烽火楼下最多。其叶可作羹,味小苦。俗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强盛阴道也。萝摩一名苦丸,叶浓大作藤生,摘有白乳汁,人家多种之,可生啖,亦蒸煮食也。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其说乃甚美,仙人之杖,远自有旨乎也。
《吴普本草》
枸杞
《御览》卷九百九十
一名杞芭,一名羊乳。
《本草衍义》
枸杞
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子当用其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此正是孟子所谓“性由杞柳”之杞。后人徒劳分别,又为之枸棘,兹强生名耳。凡杞,未有无棘者,虽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多刺,大则少刺,还如酸枣及棘,其实皆一也。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本草备要》
枸杞子
平补而润
甘平(《本草》苦寒)。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肝主筋,肾主骨),去风明目(目为肝窍,瞳子属肾),利大小肠。治嗌干消渴(昂按∶古谚有云,出家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属火,能补精壮阳。然气味甘寒而性润,仍是补水之药,所以能滋肾、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
南方树高数尺,北方并是大树。以甘州所产、红润少核者良。酒浸捣用。根名地骨皮(见下)。
叶,名天精草,苦甘而凉。清上焦心、肺客热,代茶止消渴(时珍曰∶皆三焦气分之药)。
《本草蒙筌》
枸杞子
味甘、苦,气微寒。无毒。近道田侧俱有,甘肃州(并属陕西)者独佳。春生嫩苗,作茹爽口。秋结赤实,入药益人。依时采收,曝干选用。紫熟味甜,粗小膏润者有力;赤黯味淡,颗大枯燥者无能。今市家多以蜜拌欺人,不可不细认尔。去净梗蒂,任作散丸。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阳衰,兴阳常使阳举。谚云∶离家千里,勿服枸杞,亦以其能助阳也。更止消渴,尤补劳伤。叶捣汁注目中,能除风痒去膜。若作茶啜喉内,亦解消渴强阴。诸毒烦闷善驱,面毒发热立却。叶上虫窠子收曝,可同干地黄作丸。不厌酒吞,甚益阳事。茎名仙人杖须识,皮肤骨节风能追。热毒兼消,疮肿可散。地骨皮者,性甚寒凉。即此根名,惟取皮用。经入少阴肾脏,并手少阳三焦。解传尸有汗,肌去五内邪热,利大小二便。
强阴强筋,凉血凉骨。
(谟)按∶本草款中,竹笋立死者,既名仙人杖。此枸杞苗茎,又名仙人杖。藏器《拾遗》篇内,一种菜类,亦名仙人杖。何并此三物而同立一名?古今方书,治疗或有用之,但佥其名而未细注其物者,当考究精详,必得证治相合,庶不失于孟浪也。
《本草易读》
枸杞子
酒润,捣烂用。
甘,平,无毒。滋肾润肺,益精明目;坚筋立骨,除风治劳。嗌干心痛最宜,渴饮消中亦效热劳如燎,骨皮三两,柴胡一两,每麦冬汤下二两。(验方第一。)
带下脉数,骨皮半斤,生地半斤,煮酒服。(第二。)
妇人阴肿或有疮,骨皮煎洗。(第三。)
骨蒸烦热及一切烦热,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炙草半斤,每用姜作引,水煎五钱。(第四.)
赤目生翳,净枸杞取汁点之,神效。(第五。)
注夏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细,滚水泡封三日,代茶饮,甚效。(第六。)
足趾鸡眼骨皮、红花为末,敷之。(第七。)
骨槽风,槐米二两、骨皮一两,蜜丸弹大,每服一丸。初起者发汗即愈,溃后者点服。
(第八.)
《冯氏锦囊秘录》
枸杞子
感天令春寒之气,兼得乎地之冲气,故味苦甘,气寒,无毒。苗叶苦甘,性升且凉,故主清上焦心肺客热,根名地骨,味甘淡性沉而大寒,故主下焦肝肾虚热,为三焦气分之药,《经》曰“热淫于内,泻以甘寒者”是也。子味甘平,其气微寒,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
枸杞子,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内伤人劳,下胸胁气,客热头痛,利大小肠,固精髓明目,健筋骨兴阳,补药风药皆用,老人阳虚人尤宜,惟少年有火症者勿用。味甘平而温,气滋润而浓,功专补肾,滋肝益精强阴,不热不燥,久服轻身,能耐寒暑,但脾弱泄泻者必兼苓术相佐。
《经验方》金髓煎,用枸杞子逐日摘红熟者,不拘多少,无灰酒侵之,蜡纸封固,勿令泄气,两月足,取入砂盆中擂烂,滤取汁,同浸酒入银锅内慢火熬之,不住手搅,候成膏如饴,净瓶蜜收,每早温酒二大匙,夜卧再服,百日身轻气壮,积年不辍,可以羽化也。一枸杞酒能乌须黑发,耐老轻身,用枸杞子二升,十月壬癸日,面东采之,以好酒二升,瓷瓶内浸三七日,乃添生地黄汁三升,搅匀蜜封,至立春前三十日,开瓶。
每空心暖饮一杯,立春后髭 发却黑,勿食芜菁葱蒜,观此二方,补阴之功大矣。陶氏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拈其强阳之功耳。
主治(痘疹合参) 五内邪气客热,强阴益精,痘风眼痛,风痒瘴膜。
《医学入门》
枸杞子
枸杞子寒滋肾精,补气养血眼自明,退热宽胸润肠胃,疮毒风痹脚腰疼。
枸,狗也。《尔雅》云∶其根久如狗形,服之大有灵异。杞,即杞柳之杞。多刺,又名枸棘。味苦、甘,微寒。无毒。古谚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言其滋益清气,强盛阴道也。内伤大劳,嘘吸少气,肝风血虚,眼赤痛痒昏翳。除烦止虚劳寒热,下胸胁气,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利大小肠,散诸疮毒,去皮肤骨节间风、周痹、风湿腰脚疼痛。兼治客热头痛、齿痛、满口出血。煎膏久服.轻身不老,坚筋骨,耐寒暑。其叶甘,春初可作菜食。甘州者佳,去蒂晒干。
《证类本草》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
陶隐居云∶今出堂邑,而石头烽火楼下最多。其叶可作羹,味小苦。俗谚云∶去家千里,勿食箩摩、枸杞。此言其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也。箩摩一名苦丸,叶浓大,作藤生,摘之有白乳汁,人家多种之。可生啖,亦蒸煮食也。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其说甚美,仙人之杖,远有旨乎。臣禹锡等谨按尔雅疏云∶杞,一名枸 。郭云∶今枸杞也。《诗·四牡》云∶集于苞杞。陆机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尔。抱朴子云∶家柴一名托卢,或名天精,或名却老,或名地骨。药性论云∶枸杞,臣,子、叶同说,味甘,平。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叶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
白色无刺者良。与乳酪相恶。发热诸毒,烦闷,可单煮汁解之。能消热面毒。又,根皮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良。又,益精气法∶取叶上虫窠子,曝干为末,入干地黄中为丸,益阳事。主患眼风障,赤膜昏痛,取叶捣汁注眼中,妙。日华子云∶地仙苗,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即枸杞也。
图经曰∶枸杞,生常山平泽及丘陵阪岸,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红菜头。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冬采根。谨按《尔雅》云∶杞,枸 。郭璞云∶今枸杞也。《诗·小雅·四牡》云∶集于苞杞。陆机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淮南枕中记》着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采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采茎,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采叶,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采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采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采根,十二月上丑治服之。又有并花、实、根、茎、叶作煎,及单笮子汁煎膏服之,其功并等。今人相传谓枸杞与枸棘二种相类,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真枸杞也。
圆而有刺者,枸棘也。枸棘不堪入药,而下品溲(音搜)疏条注李当之云∶子似枸杞,冬月熟,色赤。味甘、苦。苏恭云∶形似空疏,木高丈许,白皮。其子,七月、八月熟。似枸杞子,味甘而两两相并。今注云∶虽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是三物相似,而二物又有刺。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谓之地骨,当亦相类,用之宜细辨耳。或云∶溲疏以高硕为别,是不然也。今枸杞极有高硕者,其入药乃神良。世传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蟠结甚固。故其乡人多寿考,亦饮食其水土之品使然耳。润州州寺大井旁生枸杞,亦岁久。故土人目为枸杞井,云饮其水甚益人。
溲疏生熊耳川谷及田野丘墟地,四月采。古今方书鲜见用者,当亦难别耳。又按∶枸杞一名仙人杖,而陈藏器《拾遗》别有两种仙人杖,一种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一种是菜类,并此为三物而同一名也。陈子昂《观玉篇》云∶余从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次于张掖河洲,草木无他异,唯有仙人杖,往往丛生,予昔尝饵之。此役也,息意滋味,戍人有荐嘉蔬者,此物存焉。因为乔公唱言其功,时东莱王仲烈亦同旅,闻之喜而甘心食之,旬有五日,行人有自谓知药者,谓乔公曰∶此白棘也。仲烈遂疑曰∶吾亦怪其味甘,乔公信是言,乃讥予,予因作《观玉篇》。按此仙人杖作菜茹者,叶似苦苣。白棘木类,何因相似而致疑如此。或曰乔公所谓白棘,当是枸棘,枸棘是枸杞之有针者。而《本经》无白棘之别名。又其味苦,仙人杖味甘,设疑为枸棘,枸棘亦非甘物。乃知草木之类,多而难识,使人惑疑似之言,以真为伪,失青黄甘苦之别而至于是,宜乎子昂论著之详也。
雷公云∶凡使根,掘得后使东流水浸,以物刷上土了,然后待干,破去心,用熟甘草汤浸一宿,然后焙干用。其根若似物命形状者上,春食叶,夏食子,秋冬食根并子也。食疗寒,无毒。叶及子并坚筋能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根主去骨热,消渴。叶和羊肉作羹尤善益人。代茶法煮汁饮之,益阳事,能去眼中风痒赤膜,捣叶汁点之良。又取洗去泥,和面拌作饮煮熟吞之,去肾气尤良,又益精气。圣惠方枸杞子酒,主补虚,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能去劳热。用生枸杞子五升,好酒二斗,研搦勿碎,浸七日,漉去滓饮之。初以三合为始,后即任性饮之。《外台秘要》同。千金方治齿疼,煮枸杞汁含之。又方治肝虚或当风眼泪等新病方∶枸杞子取肥者二升捣破,内绢袋置罐中,以酒一斗浸讫,密封勿泄气,三七日,每旦饮之,任性勿醉。又方治虚劳客热。用枸杞根末调服,有固疾人不得吃。肘后方,治大赫疮。此患急,宜防毒瓦斯入心腹,饮枸杞汁至瘥。又方疗目热生肤赤白眼。捣枸杞汁洗目,五七度。又方犬食马肉生狂方。忽鼻头燥,眼赤,不食,避人藏身,皆欲发狂。便宜枸杞汁煮粥饲之,即不狂,若不肯食糜,以盐涂其鼻,既舐之,则欲食矣。经验方金髓煎枸杞子,不计多少。逐日旋采摘红熟者,去嫩蒂子拣令洁净,便以无灰酒于净器浸之,须是瓮,用酒浸以两月为限,用蜡纸封闭紧密,无令透气,候日数足漉出,于新竹器内盛贮,旋于沙盆中研令烂细,然后以细布滤过,候研滤皆毕,去滓不用,即并前渍药酒及滤过药汁搅匀,量银锅内多少升斗作番次,慢火熬成膏,切须不住手用物搅,恐粘底不匀,候稀稠得所,待冷,用净瓶器盛之,勿令泄气。每早辰温酒下二大匙头,夜卧服之,百日中身轻气壮,积年不废,可以羽化。经验后方治五劳七伤,庶事衰弱。枸杞叶半斤切,粳米二合,以豉汁中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葱白等调和食之。又方变白轻身。枸杞子二升,十月壬癸日采,采时面东摘,生地黄汁三升,以好酒二升,于瓷瓶内浸二十一日了,开封,添地黄汁同浸,搅之,却以纸三重封其头了,更浸,候至立春前三十日开瓶,空心暖饮一杯,至立春后,髭鬓却黑。勿食芜荑、葱,服之耐老轻身,无比。孙真人备急方治满口齿有血。枸杞和根、苗煎汤,食后吃。又治骨 风。《经验后方》同。兵部手集疗眼暴赤痛神效,枸杞汁点眼立验。
沈存中方陕西枸杞,长一、二丈,其围数寸,无刺,根皮如浓朴,甘美异于诸处,生子如樱桃,全少核,曝干如饼,极烂有味。外台秘要疗眼暴天行肿痒痛。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取三升,绞去滓,更纳盐一两,煎取二升,敷目。或加干姜二两。治疽凡患痈疽恶疮,出脓血不止者。取地骨皮不拘多少净洗,先刮上面粗皮留之,再刮取细白穣,取粗皮同地骨一处煎汤,淋洗病令脓血净,以细穣贴之,立效。有一朝士,腹胁间病疽,经岁不瘥。人烧灰敷贴之,初淋洗出血一、二升,其家人辈惧,欲止,病者曰∶疽似少宽,更淋之,再用五升许,血渐淡,遂止,以细穣贴之,次日结痂,遂愈。别说云枸棘亦非甘物。今按诸文所说,名极多,故使人疑,然比物用甚众,花小而红紫色,采时七月上申日。《图经》所说∶实形长而枝无刺者,真枸杞也。此别是一种类,必多根而致疑。又用根去上浮粗皮一重近白者一重色微紫极薄阴干。治金疮有神验。
衍义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子当用其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此正是孟子所谓∶性由杞柳之杞。后人徒劳分别,又为之枸棘,兹强生名耳。凡杞,未有无棘者,虽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多刺,大则少刺,还如酸枣及棘,其实皆一也。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
49.枸杞子、地骨皮解
枸杞子∶味甘多液,性微凉。为滋补肝肾最良之药,故其性善明目,退虚热,壮筋骨,除腰疼,久服有益,此皆滋补肝肾之功也。乃因古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之谚,遂疑其能助阳道,性或偏于温热。而愚则谓其性决不热,且确有退热之功效,此从细心体验而得,原非凭空拟议也。
愚自五旬后,脏腑间阳分偏盛,每夜眠时,无论冬夏床头置凉水一壶,每醒一次,觉心中发热,即饮凉水数口,至明则壶中水已所余无几。惟临睡时,嚼服枸杞子一两,凉水即可少饮一半,且晨起后觉心中格外镇静,精神格外充足。即此以论枸杞,则枸杞为滋补良药,性未必凉而确有退热之功效,不可断言乎?
或问∶枸杞为善滋阴故能退虚热,今先生因睡醒而觉热,则此热果虚热乎?抑实热乎?答曰∶余生平胖壮,阴分不亏,此非虚热明矣。然白昼不觉热,即夜间彻夜不睡,亦不觉热,惟睡初醒时觉心中发热,是热生于睡中也,其不同于泛泛之实热又明矣。此乃因睡时心肾自然交感而生热,乃先天元阳壮旺之现象,惟枸杞能补益元阴,与先天元阳相济,是以有此功效。若谓其仅能退虚热,犹浅之乎视枸杞矣。
【附方】金髓煎
枸杞子,逐日择红熟者,以无灰酒浸之,蜡纸封固,勿令泄气,两月足,取入砂盆中,研烂滤取汁,同原浸之酒入银锅内,慢火熬之,不住箸搅,恐粘住不匀,候成饧,净瓶密贮。每早温酒服二大匙,夜卧再服,百日身轻气壮。
地骨皮∶即枸杞根上之皮也。其根下行直达黄泉,禀地之阴气最浓,是以性凉长于退热。为其力优于下行有收敛之力,是以治有汗骨蒸,能止吐血、衄血,更能下清肾热,通利二便,并治二便因热下血。且其收敛下行之力,能使上焦浮游之热因之清肃,而肺为热伤作嗽者,服之可愈。是以诸家本草,多谓其能治嗽也。惟肺有风邪作嗽者忌用,以其性能敛也。
《顾松园医镜》
枸杞子
〔甘平,入肾、肝二经。〕补肾而填精,强阴止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枸杞子是也。补肾益精则阴强,润肺生津则渴除〕。益肝以养营,坚筋明目。〔明目者,以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故也。〕益精明目,滋补之圣药。
性润而能利大小肠,泄泻者勿用,或与山药、莲肉、茯苓同用则可泻矣。。
《本草求真》
枸杞
(灌木)滋肾水滑肠胃
枸杞(专入肾。兼入肝)。甘寒性润。据书皆载祛风明目。强筋健骨。补精壮阳。然究因于肾水亏损。服此甘润。阴从阳长。水至风熄。故能明目强筋。是明指为之味。故书又载能治消渴。(时珍曰。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今人因见色赤。妄谓枸杞补阳。其失远矣!岂有甘润气寒之品。而尚可言补阳耶?若以色赤为补阳。则红花紫草其色更赤。何以不言补阳而曰活血。呜呼!医道不明。总由看书辨药。不细体会者故耳。试以虚寒服此。不惟阳不能补。且更见有滑脱泄泻之弊矣。可不慎欤?出甘州红润少核者良。根名地骨皮。另详于后。
《本草新编》
枸杞子(地骨皮)
枸杞子,味甘、苦,气微温,无毒。甘肃者佳。入肾、肝二经。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阴衰,兴阳常使阳举。更止消渴,尤补劳伤。
地骨皮,即枸杞之根也。性甚寒凉,入少阴肾脏,并入手少阳三焦。解传尸有汗肌热骨蒸,疗在表无汗风湿风痹,去五内邪热,利大、小二便,强阴强筋,凉血凉骨。二药同是一本所出,而温寒各异,治疗亦殊者,何也?盖枸杞秉阴阳之气而生。亲于地者,得阴之气;亲于天者,得阳之气也。得阳气者益阳,得阴气者益阴,又何疑乎?惟是阳之中又益阴,而阴之中不益阳者,天能兼地,地不能包天,故枸杞子益阳而兼益阴,地骨益阴而不能益阳也。然而,二物均非君药,可为褊裨之将。枸杞佐阳药以兴阳,地骨皮佐阴药以平阴也。
或疑枸杞阳衰者,尤宜用之,以其能助阳也。然吾独用一味煎汤服之,绝不见阳兴者,何故?恐枸杞乃地骨皮所生,益阴而非益阳也。曰∶兴阳亦不同也。阳衰而不至大亏者,服枸杞则阳生。古人云∶离家千里,莫服枸杞。正因其久离女色,则其阳不衰,若再服枸杞,必致阳举而不肯痿,故戒之也。否则,何不戒在家之人,而必戒远行之客,其意可知矣。然则吾子服枸杞而阳不兴者,乃阳衰之极也。枸杞力微,安得有效乎。
或问地骨皮治骨蒸之热,用之不见效者,何也?夫骨蒸之热,热在骨髓之中,其热甚深,深则凉亦宜深,岂轻剂便可取效乎,势必多用为佳。世人知地骨皮之可以退热,而不知多用,故见功实少耳。曰∶黄柏、知母,亦凉骨中之热也,辟黄柏、知母,而劝多用地骨皮,何也?不知地骨皮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泻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骨而生髓。黄柏、知母泻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地骨皮益肾生髓,不可少用而图功。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肾中之热也。
或问地骨皮用至五钱足矣,加至一两,毋乃太多乎,恐未必有益于阴虚内热之人耳?不知地骨皮,非大寒之药也,而其味又轻清,如用之少,则不能入骨髓之中而凉其骨。大寒恐其伤胃,微寒正足以养胃也。吾言用一两,犹少之辞,盖既有益于胃,自有益于阴矣。
《本经逢原》
枸杞
甘平无毒。河西及甘州者良。
《本经》主热中消渴,久服坚筋骨耐寒暑。
发明 枸杞子味甘色赤,性温无疑,根味微苦,性必微寒,缘《本经》根子合论无分,以致后人或言,子性微寒,根性大寒,或言子性大温,根性苦寒。盖有惑于一,本无寒热两殊之理。夫天之生物不齐,都有丰于此,而涩于彼者。如山茱萸之肉涩精,核滑精。当归之头止血,尾破血。橘实之皮涤痰,膜聚痰,不一而足。即炎帝之尝药,不过详气、味、形、色,安有味甘色赤,形质滋腴之物,性寒之理。《本经》所言主热中消渴,坚筋骨耐寒暑,是指其子而言,质润味浓,峻补肝肾冲督之精血,精得补益,水旺骨强,而肾虚火炎热中消渴,血虚目昏,腰膝疼痛悉愈,而无寒暑之患矣。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古谚有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甚言补益精气之速耳。然无阳气衰,阴虚精滑,及妇人失合,劳嗽蒸热之人慎用;以能益精血,精旺则思偶,理固然也。
《本草从新》
枸杞子
滋补肝肾、而润.
甘微温.滋肝益肾.(景岳曰∶用之以助熟地、甚妙.)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肝主筋、肾主骨.)养营除烦.去风明目.(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利大小肠.治嗌干消渴.(谚云∶离家千里、勿食枸杞、以其色赤、属火、补精壮阳耳、然味甘性润、仍是补水之药、所以能润肾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便滑者勿用.南方树止数尺.北方并是大树.
以甘州所产.红润少核者佳.酒润捣.
《得配本草》
枸杞子
味甘,微温而润。入足少阴,兼厥阴经血分。补肝经之阴,益肾水之阳。退虚热,益精气,解消渴,去湿风,强筋骨,利二便,下胸胁气,疗痘风眼,止阴虚腰痛,疗肝虚目暗。得麦冬,治干咳。得北五味,生心液。配椒、盐,理肾而除气痛。佐术、苓,补阴而不滑泄。
甘草汤浸,或好酒浸蒸。恐温热,童便拌蒸。大便滑泄,肾阳盛而遗泄,二者禁用。
怪症∶胁破肠出,臭秽异常,急用香油摸肠送入,煎杞子加人参服之,再吃羊肾粥,十日而效。
苗、叶
名天精草
伏砒砂。
甘、苦、凉。清上焦心肺客热,代茶止渴。
地骨皮
即杞子根皮
制硫黄、丹砂。
味淡,性寒。入足少阴、手太阴经血分。降肺中伏火,泻肾虚热。上除风热头风,中平胸胁肝痛,(肝火熄,痛自止。)下利大小肠秘,(热清便自行。)除无定之虚邪,退有汗之骨蒸。
得生地、甘菊,益肝肾阴血。配青蒿,退虚热。得麦冬、小麦,治骨节虚燔。配红花研末,敷足趾鸡眼,作痛作疮。君生地,治带下。(湿热去也。)
鲜者,同鲜小蓟煎汁洗,治下疳。鲜者捣碎,煎浓汤淋洗恶疮。脓血不止,更以细白穣贴之即愈。
去骨热,甘草汤浸一宿,焙干用。刮去粗皮,取细白穣,可贴疮。中寒者禁用。
《本草思辨录》
枸杞
本经别录,枸杞不分子皮苗叶。而就其文体会之,本经之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别录之下胸胁气、客热头痛,是枸杞皮与苗叶之治。本经之久服坚筋骨耐寒暑,别录之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是枸杞子之治。此沈芊绿之言,分别颇当。按陶隐居本经序,于地骨皮下列热中消渴字,千金治虚劳客热、虚劳苦渴,皆用地骨皮。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气味甘淡而寒,故所治为肺肝肾三脏虚热之 。脏阴亏,则热中消渴、胸胁气逆、头为之痛。周痹乃风寒湿客于分肉之间,今曰周痹风湿,必周痹由寒变热之候,灵枢所谓神归之则热者也。千金而外,后人又以地骨皮退内潮外潮,治骨蒸、骨槽风、吐血、下血、目赤、口糜、小儿耳疳、下疳等证,然系益阴以除热,有安内之功,无攘外之力。虽表里兼治,而风寒之表热,非所能解也。枸杞子内外纯丹,饱含津液,子本入肾,此复似肾中水火兼具之象。味浓而甘,故能阴阳并补,气液骤增而寒暑不畏。且肾气实则阴自强,筋骨自坚,嘘吸之一出一入自适于平。液枯之体,大小肠必燥,得之则利。惟多用须防其滑;而纯丹又能增火也。后世之方,如金髓煎、四神丸、枸杞酒,可谓竭枸杞之才矣。窃意本经之主周痹风湿、耐寒暑,非皮与子同用之,不能有此效,俟明者政之。
《本草崇原》
枸杞
味苦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枸杞始出常山平泽及丘陵阪岸,今处处有之,以陕西甘州者为胜。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软嫩可食,七月开小紫花,随结实,园红如樱桃,凌冬不落。李时珍曰∶枸杞二树名,此木棘如枸刺,茎若杞条,故兼而名之。《本经》气味主治概根苗花实而言,补未分别,后人以实为枸杞子,根名地骨皮,主治稍不同矣。)
枸杞根苗苦寒,花实紫赤,至严冬霜雪之中,其实红润可爱,是禀少阴水阴之气,兼少阴君火之化者也。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谓五脏正气不足,邪气内生,而为热中、消渴之病。枸杞得少阴水阴之气,故可治也。主治周痹风湿者,兼得少阴君火之化也。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枸杞能助君火之神,出于血脉之中,故去周痹而除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亦得少阴水火之气,而精神充足,阴阳交会也。
《本草崇原》
枸杞子(附)
气味甘寒。主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精气。(《食疗本草》附。)
《本草便读》
枸杞子
性平色赤.养肝补肾益真阴.质润味甘.明目添精退虚热.(枸杞子以甘肃甘州者为上.味甘.子少润泽有脂.其余土产者.子多味苦而劣.不堪用.其性平和.不寒不热.凡子皆降.有收束下行之意.故能入肝肾.生精养血.精血充则目可明.渴可止.筋骨坚利.虚劳等证悉除矣.)
《本草经解》
枸杞子
气寒.味苦.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枸杞子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五内者五脏之内也.邪气者邪热之气也.盖五内为藏阴之地.阴虚所以有热邪也.其主之者.苦寒清热也.心为君火.肾为寒水.水不制火.火烁津液.则病热中消渴.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热.气寒可以益水也.水益火清.消渴自止.其主周痹风湿者.痹为闭症.血枯不运.而风湿乘之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湿灭也.杞子苦寒益血.所以治痹.久服苦益心.寒益肾.心肾交.则水火宁而筋骨坚.筋骨健则身自轻.血足则色华.所以不老.耐寒暑者.气寒益肾.肾水足可以耐暑.味苦益心.心火宁可以耐寒也.
【制方】
杞子同五味.治疰夏.同熟地、白茯、白术.治肾虚目暗.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药性论》云∶臣。子、叶,同。味甘,平。能补益精诸不足,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日华子云∶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孙真人备急方》∶治满口齿有血出。又治赤眼痒痛。
《名医别录》
枸杞
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耐寒暑.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常山及诸丘陵阪岸上.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
《本经》原文∶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本草分经》
枸杞子
甘微温,滋补肝肾而润,生精助阳,去风明目,利大小肠。
《本草分经》
枸杞子
见肝补。
《本草择要纲目》
枸杞子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坚筋骨.除风去虚劳.补精气.滋肾润肺.益阳事.祛下焦肝肾虚热.盖枸杞之苗.乃天之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枸杞之根乃地骨皮.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是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佐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专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本草害利》
枸杞子
〔害〕虽为益阴除热之要药,若脾胃虚弱,时泄泻者勿入。须先理脾胃,俟泻止用之。
须同山药、莲肉、车前、茯苓相兼,则无润肠之患。故云,脾滑者勿用。
〔利〕甘微温,滋肝益肾,填精坚骨,助阳,养营,补虚劳,强筋、明目、除烦、止渴、利大小肠,故又为温大肠猛将。
〔修治〕九月采子,酒润一夜,捣烂入药。或用炭。以甘州河西所产,红润少核者佳。
《本草害利》
枸杞子
(见肝部补阵)
《本草害利》
枸杞子
(见肝部)
《本草撮要》
枸杞子
味甘.入足厥阴少阴经.功专补精血.得杜仲、萆 治肾虚腰痛.得青盐、川椒治肝虚目暗.叶名天精草.苦甘而凉.清上焦心肺客热.代茶止消渴.子酒润捣用.得熟地良.便滑者宜避.
《侣山堂类辩》
枸杞
《神农本经》,总名枸杞,无地骨皮、枸杞子之分。盖枸字谐狗,杞字谐己,狗属戌,而戌主右肾,肾主骨,而己属阴土,故有地骨之名,而久服能坚筋骨。气味苦寒,能清热中消渴,盖能助水土之气,上滋心肺者也。其子色赤性寒,能补两肾之精气,骨之精为瞳子,故助瞳子之光明。
《药鉴》
枸杞子
气微寒,味甘苦,无毒。补肾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滋阴不致阴衰,兴阳常使阳举。并麦冬同生地入葙子,治肾虚目疾如神。佐杜仲同芡实加牛膝,疗房劳腰疼甚捷。
《本草乘雅半偈》
枸杞
(本经上品)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能耐寒暑。
【核】曰∶古取尝山者为上,后世唯取陕西甘州者称绝品。生平泽,丘陵阪岸间,春放苗,作榴叶状,软薄堪食,茎干丛生,高三五尺,陕之兰灵,及九原以西者,并是大树。七月作花紫色,随结红实,形长如枣核,凌冬不落。二月叶发,五月再发,其实乃谢。七月叶又发,花即随之,极易延蔓。根深者,一发三四尺,枝茎寸截,或分劈镂刻,横埋土中,旬日便发,易生如此。冬采根,春采叶,夏采实,秋采茎,功用并同。本经名概叶实根茎,后世始岐而二之,以根皮有清热滋补之异,而略言茎叶,更以根去骨存皮,则又不可解矣。别有一种枸棘相类其实,但实圆,枝节间有刺不堪用。修治,取实鲜明红润者,洗净,醇酒浸一宿,捣烂用茎叶,唯阴干,根如物状者为上。东流水浸一宿,刷去土,甘草汤又浸一宿,焙干用。苗伏砒砂,根伏硫黄。
(凡木之易生者,榕柳之与桑杞、榕柳虽易生,不若桑杞通体精专。叶实根茎,功用并着,杞则更胜于桑,凌冬不落为迥别也。嘉安朱孺子,居大箬岩见溪侧有二花犬相戏,逐至杞丛下,获杞根二枚,形状与戏犬无异,煮食之,俄顷飞升仙去。)
【 】曰∶枸从苟,诚也,省作句。观断绝寸茎,根须俱髡,以入土中,旬日即发,枝干分劈镂刻,亦不之死,仁机扇动,一诚之致也。命名之义,或取诸此。其味苦,得夏大之令,其气寒,得寒水之化,故主夏气病藏之邪,致热中消渴也。唯以怒生为用,故痹为之起,湿为之收。又苦寒能坚,故枝韧比筋,根皮裹骨斯筋骨受之,地仙却老,有繇然矣。且二五七月俱发,宜耐寒暑也。
(尔雅曰∶杞一名机,即枸杞也。按诗有六杞将仲子弓篇,无拆我树杞;四牡篇,集子苞
《本草图经》
枸杞
生常山平泽,及丘陵 岸,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冬采根。谨按《尔雅》云∶杞枸, 。郭璞云∶今枸杞也。
《诗·小雅四牡》云∶集于苞杞。陆机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淮南枕中记》着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采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采茎,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采叶,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采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采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采根,十二月上丑治服之。又有并花、实、根、茎、叶作煎,及单榨子汁煎膏服之,其功并等。今人相传谓枸杞与枸棘二种相类,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真枸杞也;圆而有刺者,枸棘也。枸棘不堪入药。而下品溲(音搜)疏条注∶李当之云∶子似枸杞,冬月熟,色赤,味甘、苦。苏恭云∶形似空疏,木高丈许,白皮;其子七月、八月熟,似枸杞子,味甘,而两两相并。今注云∶虽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是三物相似,而二物又有刺。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谓之地骨,当亦相类,用之宜细辨耳。或云∶溲疏以高硕为别,是不然也。今枸杞极有高硕者,其入药乃神良。
世传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蟠结甚固。故其乡人多寿考,亦饮食其水土之品使然耳。润州州寺大井旁生枸杞,亦岁久。故土人目为枸杞井,云饮其水甚益人。溲疏,生熊耳川谷及田野丘墟地,四月采,古今方书鲜见用者,当亦难别耳。又按枸杞一名仙人杖。而陈藏器《拾遗》别两种仙人杖∶一种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一种是菜类,并此为三物,而同一名也。陈子昂《观玉篇》云∶余从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次于张掖,河洲草木无他异,惟有仙人杖,往往丛生。予昔尝饵之,此役也,息意滋味。戍人有荐嘉蔬者,此物存焉。因为乔公唱言其功,时东莱王仲烈亦同旅,闻之喜,而甘心食之,旬有五日,行人有自谓知药者,谓乔公曰∶此白棘也。仲烈遂疑曰∶吾亦怪其味甘。乔公信是言,乃讥予,予因作《观玉篇》。按此仙人杖作菜茹者,叶似苦苣。白棘木类,何因相似而致疑如此。或曰乔公所谓白棘,当是枸棘,枸棘是枸杞之有针者。而《本经》无白棘之别名,又其味苦,仙人杖味甘,设疑为枸棘,枸棘亦非甘物。乃知草木之类多而难识,使人惑疑似之言。以真为伪,失青黄甘苦之别,而至于是宜乎?子昂论著之详也。
《中医眼科备读》
8.枸杞子
(1)枸杞子、芡实
枸杞子甘平,补肝肾而填先天之精;芡实甘涩平,补脾肾而益后天之精。先后天之精气充沛,则目得滋养而光明。常用于老年性眼病,如白内障、黄斑变性等;亦用于一些眼底病的后期。二者与粳米同煮则为杞实粥,重在补胃气,为眼科食疗方。(参见卷三眼科方歌·补益剂)
(2)枸杞子、桑椹子
枸杞子补肝益肾,桑椹子补血滋阴。二者相伍,精血同治。精乃目之源,血乃目之本,精血充则目明而滋润。可用于表层点状角膜炎、干燥性角膜炎、干眼综合征、视疲劳等病眼内干涩而视糊者;亦用于热证眼底病的恢复阶段。
《药笼小品》
枸杞
滋补肝肾之要品。性平赤色,又能补心。
凡阴不足者相宜。
产甘州为上。
入煎剂亦宜炒用。
枸杞在处有之,肉薄子多,故不入药。甘产则反是。抱朴子曰:去家千里,莫食枸杞。谓能壮阳补肾。予谓采子之药,古今相同,何昔能而今不能耶?按是尽多有过誉者。如称服菟丝子三月,能行及奔马,饮啖如沃雪,然乎否乎?
《玉楸药解》
枸杞子
味苦、微甘,性寒,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补阴壮水,滋木清风。
枸杞子苦寒之性,滋润肾肝,寒泻脾胃,土燥便坚者宜之。水寒土湿,肠滑便利者,服之必生溏泄。《本草》谓其助阳、甚不然也。
根名地骨皮,清肝泻热,凉骨除蒸,止吐血齿衄,金疮血漏,止热消渴。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