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黄耆)_古今书籍记载大全

《中药学》

黄耆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内蒙黄耆、膜荚黄耆或其它同属相近种植物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入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临床应用】
1.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黄耆健脾益气,且具升阳举陷的功效,故可用于气虚乏力及中气下陷等症。在临床上用于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朮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症。
黄耆功能固护卫阳、实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朮同用。
3.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
黄耆能温养脾胃而生肌,补益元气而托疮,故一般称为疮痈要药,临床上多用于气血不足、疮痈内陷、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等症。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等症。
黄耆能益气而健脾,运阳而利水,故可用于水肿而兼有气虚症状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与活血袪瘀通络药如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地龙等配伍,用于中风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气活血、通络利痹的功效。对于消渴病症,也可应用,常与生地、麦冬、天花粉、山药等配伍.
【处方用名】生黄耆、绵黄耆、北口耆(生用,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利痹等。)、炙黄耆(蜜炙用,用于补气健脾。)、清炙黄耆(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用于补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黄耆一药,原名黄耆,始载于《本经》是一味临床常用药物。黄耆具有下列的特点,它不仅常与补养药同用以益气补虚;且常与袪邪药同用以扶正袪邪。在益气补虚方面,如配人参,则大补元气;配附子,则补气助阳;配白朮,则益气补脾;配当归,则补气生血;配参、朮、升、柴,则补气升阳。在扶正袪邪方面,如在玉屏风散中配白朮、防风,则补散兼施、固表止汗,治卫虚自汗,易感风寒;在四妙汤中配当归、银花、甘草,则内补托毒,治体虚痈疮疖肿难愈者;在防己茯苓汤中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则益气运阳而利水,治皮水肢肿;在补阳还五汤中配归、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则益气活血、散瘀通络,治半身不遂。诸如此类,可见它临床应用的范围至为广泛。
2.本品与人参、党参相比较,人参的补气作用较强,且能生津、安神;党参功专补肺脾而益气;黄耆的补气作用不及人参,但益气升阳,固表内托,且能利水退肿的作用则为人参、党参所不具。黄耆为补气扶阳的药物,故凡气滞湿阻、食滞胸闷、热毒疮疡、表实邪盛及阴虚阳亢等症,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耆、人参、白朮、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治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子宫下垂、脱肛,以及肢倦气短、气虚发热等。
【文献搞录】《大明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血崩,带下。」
《珍珠囊》:「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益胃气。」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排脓内托。」

《神农本草经》

黄耆
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本草纲目》

黄芪
「释名」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芪”原作为“耆”)。
「气味」(根)甘、微温、无毒。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中药炮制》

黄芪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常用名』怀芪、口芪、箭芪、布斗、正小皮、冲正、寸芪、红兰芪等。
『产地』内蒙、山西、四川、甘肃、陕西。
『采收季节』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春冬季用温水抢洗,夏秋季用冷水抢洗,捞入筐内,加盖湿布,润透取出切半分厚斜片,烘干。也可用微火烤软切片,2、4、8月天气回潮,取其本身回潮切片。若取补中,则用蜜炙,每斤药用蜜4两,投入锅内炼开,再下药片用文火拌炒,至金黄色,摊冷以疏散不粘手为佳。若取其和中健胃,则用米炒,每斤药用米3两,将锅烧热,米药同炒,至焦黄色为度。亦可用酒炒法,随炒随加入酒,呈淡黄色,酒炒达表补虚。
『用量』9~18克。
『贮存』装石灰箱或炕箱内保存,蜜炙放瓷坛内装。

《本草备要》

黄芪
补气,固表,泻火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云∶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朱震亨,号丹溪,着《本草补遗》)。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经曰∶血生肉),排脓内托,疮痈圣药(毒瓦斯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气衰也,痘症亦然)。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新安汪机治痘症虚寒不起,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多效,间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药之不精,思之至忘寝食,忽悟曰∶白术燥湿,茯苓渗水,宜痘浆之不行也。乃减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汤。王好古曰∶黄芪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日华谓∶其止崩带者,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蒙筌》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加当归,因势寡,功被参、 所据;补血汤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黄芪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矣。汪机,号石山,着《本草会编》。王好古,号海藏,着《汤液本草》。甄权,着《药性论》。日华,着《大明本草》。陈嘉谟,着《本草蒙筌》)。为补药之长,故名耆(俗作 )。
皮黄肉白,坚实者良。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或曰,补肾及治崩带淋浊,宜盐水浸炒。昂按∶此说非也。前症用黄芪,非欲抑黄芪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带浊崩淋自止。即日华∶气盛自无陷下之忧也。有上病而下取,有下病而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此类是也)。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李东垣,着《用药法篆》)。

《本草蒙筌》

黄耆

味甘,气微温。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有三品,治无两般。
木耆茎短理横,功力殊劣;(此为下品。)缺岁多收倍用,煎服亦宜。(《本经》不载州土,必出如 之贱,自产谷田,凶年多收,亦可代粮也。)水耆生白水、赤水二乡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
绵耆出山西沁州绵上,(乡名有巡检司。)此品极佳。(此为上品。)咸因地产佥名,总待秋采入药。久留易蛀,勤曝难侵。务选单服不歧,直如箭干,皮色褐润,肉白心黄,折柔软类绵,嚼甘甜近蜜。如斯应病,获效如神。市多采苜蓿根假充,谓之土黄耆媒利。殊不知此坚脆(音翠)味苦,能令人瘦;耆柔软味甘,易致人肥。
每被乱真,尤宜细认。夫耆者,恶白鲜、龟甲,制去头、刮皮。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
入手少阳,入足太阴。主丈夫小儿五劳七伤,骨蒸体瘦,消渴腹痛,泻痢肠风;治女子妇人月候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益元阳,泻阴火。扶危济弱,略亚人参。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以司开阖。固盗汗自汗,无汗则发,有汗则止;托阴疮癞疮,排脓止痛,长肉生肌。外行皮毛,中补脾胃。下治伤寒,尺脉不至。是上中下、内外、三焦药也。性畏防风,而防风能制黄耆,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故二味世多相须而用。《衍之功,药中呼为羊肉。久服勿已,耐老延年。
(谟)按∶参耆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耆兼补卫气实表。所补既略差异,共剂岂可等分!务尊专能,用为君主。君药宜重,臣辅减轻。君胜乎臣,天下方治。臣强于主,国祚渐危。此理势自然,药剂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如患内伤,脾胃衰弱,饮食怕进,怠惰嗜眠,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及夫胀满痞塞,力乏形羸,脉息虚微,精神短少等证,治之悉宜补中益气,当以人参加重为君,黄耆减轻为臣。若系表虚,腠理不固,自汗盗汗,渐致亡阳,并诸溃疡,多耗脓血,婴儿痘疹,未灌全浆,一切阴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实卫护荣,须让黄耆倍用为主,人参少入为辅焉。是故治病在药,用药由人。切勿索骥按图,务须活泼泼地。先正尝曰∶医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又云∶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如补中益气汤,虽加当归,当归血药也,因势寡,则被参耆所据,故专益气佥名;又当归补血汤,纵倍黄耆,黄耆气药也,为性缓,亦随当归所引,惟以补血标首。佐肉桂附子少热,八味丸云然;加黄 知母微寒,补阴丸是尔。举隅而反,触类而推。则方药之应乎病机,病机之合乎方药。总在君臣佐使之弗失,才致轻重缓急之适中。时医不以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变合宜者,正犹学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中医饮食营养学》

黄芪
【基原】为豆科植物黄芪等的干燥根。
【异名】又叫黄耆。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脱毒生肌,利水退肿。
【应用】
1. 黄芪粥:黄芪煮浓汁去渣,入米煮粥食。用于表虚自汗,痘疹不起,痈疽内溃,不能成浆,及一切虚阳下陷,子肠不收,脱肛等症。
2. 黄芪大枣汤:黄芪15克,大枣5枚煮汤食。用于体虚易患感冒,及一切气血虚弱之证。
3. 黄芪鲤鱼汤:黄芪30克,入纱布袋,与鲤鱼煮汤。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等。
【使用注意】
常用量为10~30克。
【按语】
为补气强壮佳品。适于脾胃虚弱体质、内脏下垂、体虚易汗、年老体衰及无病强身等使用。常用食疗方如黄芪汽锅鸡、黄芪粥等。

陆德铭

黄芪
黄芪乃补气类之药,用于久病气虚体弱者,常与党参,白术配伍而达补气健脾之效;用于卫外阳气不固者,常与防风、白术同用,取玉屏风散之意,达固密腠理,益卫固表之效;用于气虚脾弱水肿者,常与防已、白术配伍而行气利水;用于气血不足,疮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敛口者,与穿山甲、皂角刺、白术、茯苓、党参等配伍,达补养气血,生肌托毒之功;用于气虚伴血瘀者,常与桃仁、丹参、三棱、莪术合用,达行气活血作用,陆师认为黄芪具备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消除机体水肿,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的作用。黄芪配女贞子,认为此二药是治疗复发性口腔炎治本之要药,因为生黄芪有补益肺肾之气,固表卫外,敛疮托毒,生肌收口之功效,为外科托毒生肌之精品,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滋而不腻,两药合用又可以益气养阴,生肌托毒,促进疮面愈合。以生黄芪益气而能托毒外出,又能推动血运促进瘀血活化之功效,配合三棱、莪术、当归、桃仁、丹参、赤芍等活血通络治甲状腺腺瘤、带状疮疹后遗神经痛。益气养阴,用生黄芪配党参、茯苓、南沙参、枸杞子等益气养阴治乳腺癌术后、白塞氏综合征。配生地、玄参、麦冬、女贞子、天花粉等治红斑狼疮、疖病;配莪术、紫草等治疣。

《本草新编》

黄芪
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或疑血得气而生,少用黄芪足矣,即不少用,与当归平用亦得,何故补血汤中反少用当归而倍用黄芪?不知补血之汤,名虽补血,其实单补气也。失血之后,血已倾盆而出,即用补血之药,所生之血不过些微,安能遍养五脏六腑,是血失而气亦欲失也。在血不能速生,而将绝未绝之气,若不急为救援,一旦解散,顷刻亡矣。故补血必先补气也。但恐补气则阳偏旺而阴偏衰,所以又益之当归以生血,使气生十之七而血生十之三,则阴阳有制,反得大益。生气而又生血,两无他害也。至于补中益气汤之用黄芪,又佐人参以成功者也。人参得黄芪,兼能补营卫而固腠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气于至阴之中,故益气汤中无人参,则升提乏力,多加黄芪、白术,始能升举。倘用人参、白术而减去黄芪,断不能升气于至阴也。故气虚之人,毋论各病,俱当兼用黄芪,而血虚之人尤宜多用。惟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然亦当临症审量。(〔批〕无黄芪不能提气于至阴,创论亦是确论。)
或问黄芪性畏防风,而古人云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谓是相畏而相使也,其说然乎?
此说亦可信不可信之辞也。黄芪无毒,何畏防风,无畏而言畏者,以黄芪性补而防风性散也,合而用之,则补者不至大补,而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批〕黄芪欲防风者,以防风能通达上下周身之气,得黄芪而生,黄芪达表,防风御风,外来之风得黄芪而拒绝也。)
或问黄芪补气,反增胀满,似乎黄芪不可补气也,岂有药以解其胀,抑可不用黄芪耶?
夫黄芪乃补气药,气虚不用黄芪,又用何药。然服之而增胀满者,非黄芪之助气,乃黄芪之不助气也。阴阳有根,而后气血可补。阴阳之根将绝。服补药而反不受补。药见病不能受,亦不去补病矣。此黄芪补气而反增胀满,乃不生气之故。然亦因其不可生而不生也,又岂有别药以解其胀哉。
或问黄芪气分之药,吾子以为补血之品,是凡有血虚之症,俱宜用黄芪矣,何以古人用补血之药多,用四物汤、佛手散,绝不见用黄芪之补血者,岂古人非欤?古人未尝非也,第以血症不同,有顺有逆。顺则宜用血药以补血,逆则宜用气药以补血也。盖血症之逆者,非血逆而气逆也,气逆而后血逆耳。血逆而仍用血分之药,则气不顺而血愈逆矣,故必须补气以安血也。气逆则血逆,气安则血安,此不易之理也。凡血不宜上行,呕咯吐衄之血,皆逆也。血犹洪水,水逆则泛滥于天下,血逆则腾沸于上焦,徒治其血,又何易奏平成哉。故必用补气之药于补血之中,虽气生夫血,亦气行夫血也。此黄芪补血汤所以独胜于千古也。(〔批〕补血分气逆气顺,确有见解。)
或问黄芪以治气逆之血,发明独绝,然而亦有用四物汤、佛手散以止血而效者,又是何故?
洵乎吾子之善问也。夫血逆亦有不同,有大逆,有小逆。大逆者,必须补气以止血;小逆者,亦可调血以归经。用四物汤、佛手散治血而血止者,血得补而归经也。盖血最难归经,何以四物、佛手偏能取效,正因其血逆之轻耳。逆轻者,气逆之小也;逆重者,气逆之大也。
以四物汤、佛手散治血而血安,虽亦取效,终必得效之迟,不若补血汤治气而血止得效之捷也。
或问黄芪补气,初作胀满,而少顷安然者,何也?此气虚见补,反作不受也。黄芪补气之虚,而胃中之望补,更甚于别脏腑。黄芪一入胃中,惟恐有夺其补者,乃闭关而不肯吐,此胀满所由生也。治之法,用黄芪不可单用,增入归、芎、麦冬三味,使之分散于上下之间,自无胀满之忧矣。故服黄芪胀满有二症,一不能受而一过于受也。过于受者,服下胀而少顷宽;不能受者,初胀轻而久反重。以此辨之最易别耳。
或问黄芪补气之圣药,宜乎凡气虚者,俱可补之矣,何喘满之病反不用者?恐其助满而增胀也。先生既明阴阳之道,深知虚实之宜,必有以教我也。曰∶黄芪补气而不可治胀满者,非黄芪之故,不善用黄芪之故也。夫人喘大满,乃肾气欲绝,奔腾而上升,似乎气之有余,实是气之不足。古人用人参大剂治之者,以人参不能助胀而善能定喘耳,用之实宜。然天下贫人多而富人少,安得多备人参救急哉。古人所以用黄芪代之,而喘满增剧,遂不敢复用,且志之书曰∶喘满者不可用黄芪,因自误而不敢误人也。谁知黄芪善用之以治喘满实神。铎受异人传,不敢隐也。黄芪用防风之汁炒而用之,再不增胀增满,但制之实有法。防风用少,则力薄不能制黄芪,用多则味浓,又嫌过制黄芪,不惟不能补气,反有散气之忧。大约黄芪用一斤,用防风一两。先将防风用水十碗煎数沸,漉去防风之渣,泡黄芪二刻,湿透,以火炒之干。再泡透,又炒干,以汁干为度。再用北五味三钱,煎汤一大碗,又泡半干半湿,复炒之,火焙干,得地气,然后用之。凡人参该用一两者,黄芪亦用一两。定喘如神,而又不增添胀满,至妙之法,亦至便之法也。凡用黄芪,俱宜如此制之。虽古人用黄芪加入防风,治病亦能得效,然其性尚未制伏,终有跳梁之虞,不若先制之为宜,彼此畏忌而成功更神,又何喘病之不可治哉。(〔批〕用制黄芪以治喘者,救贫寒之人也。若富贵膏梁之子,毕竟宜用人参。)
或疑黄芪得防风其功更大,用黄芪加入防风足矣,而必先制而后用,毋乃太好奇乎?不知用黄芪而加防风,则防风之性与黄芪尚有彼此之分,不若先制之,调和其性情,制伏其手足,使之两相亲而两相合,绝不知有同异之分。如异姓之兄弟胜于同胞,相顾而收其全功也。
或疑黄芪补气之虚,止可补初起之虚,而不可补久病之虚,予问其故。曰∶初虚之病,用黄芪易受;久虚之病,用黄芪难受也。嗟乎。虚病用补,宜新久之皆可受,其不可受者,非气之虚,乃气之逆也。气逆之虚,必用人参,而不可用黄芪。在初虚气逆之时,即忌黄芪矣,何待久病而后不可用哉。若气虽虚而无逆,则久病正宜黄芪,未有不服之而安然者也。谁谓黄芪之难受乎。(〔批〕黄芪不能补气逆之虚,妙论。)
或疑黄芪补气,何以必助之当归以补血,岂气非血不生耶?不知气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气,不能生气,而补气必补血者,非取其助气也。盖气虚之人,未有不血亦随之而俱耗者也。我大用黄芪以生气,则气旺而血衰,血不能配气之有余,气必至生血之不足,反不得气之益,而转得气之害矣。故补气必须补血之兼施也。但因气虚以补气,而复补其血,则血旺而气仍衰,奈何。不知血旺则气不去生血,故补血而气自旺,不必忧有偏胜之虞。然多补其气而少补其血,则又调剂之甚宜也。
或问黄芪何故必须蜜炙,岂生用非耶?然疮疡之门,偏用生黄芪,亦有说乎?曰∶黄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谓黄芪炙则补而生则泻,其实生用未尝不补也。

《本草分经》

黄芪
气虚难汗者可发,表疏多汗者可止,生用泻火,炙用补中,为内托疮痈要药,但滞胃尔。

《药笼小品》

黄芪
西产为佳。
虽系种者,亦金井玉栏,体糯而甜,新货为上,稍久则色味尽减,不可用矣。
去头去粗皮,切片蜜水拌炒,欲达肌肤,连皮生用。
黄芪补气,亚于人参,然当归补血汤中,用黄芪倍于当归者。盖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须当急固。故重用之也,然则黄芪兼能补血明矣。
治阳虚自汗,人尽知之,阴虚盗汗,人皆不察,只须兼凉血之品,六黄汤用此一味是也。
惟肺家有火,表邪未清、胃气壅实者,咸宜忌之。

《长沙药解》

黄芪
【本经】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金匮》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治黄汗身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如柏叶,脉自沉者。以汗出入水,水从窍入,淫泆于经络之间,阻其卫气,壅而为肿。卫气不行,遏其营血,郁而为热。脾为己土,肌肉司焉,水气浸淫,肌肉滋湿,营行经络之中,遏于湿土之内,郁热熏蒸,化而为黄。营秉肝气,而肝司五色,入脾为黄,营热蒸发,卫不能闭,则开其皮毛,泄为黄汗,缘营血闭遏,而木郁风动,行其疏泄之令也。风热消烁,津液耗伤,是以发渴。木气遏陷,不得升达,是以脉沉。黄芪走皮毛而行卫郁,桂枝走经络而达营郁,芍药、苦酒,泻营热而清风木也。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芪二两。治黄汗,两胫自冷,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疼重,烦躁,腰以上汗出,小便不利。以水在经络,下注关节,外阻卫阳而内遏营阴。营遏木陷,温气沦郁,内热不宣,故两胫自冷。风木郁勃,经络鼓荡,故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湿淫外束,故疼重烦躁。木陷而郁于湿土,故小便不利。风升而开其孔窍,故腰以上汗出。水谷未消,中气满胀,营愈郁而热愈发,故食已则汗。暮而卫气入阴,为营气所阻,不得内敛,故外泄皮毛而为盗汗。营热郁隆,不为汗减,热蒸血败,不能外华皮腠,久而肌肤枯涩,必至甲错。血肉腐溃,必生恶疮。甘、枣、生姜,补宣中气,芍药泻营热而清风木,桂枝达营气之郁,黄芪行卫气之郁,助以热粥而发微汗,经热自随汗泄也。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治血痹,身体不仁,状如风痹,脉尺寸关上俱微,尺中小紧。以疲劳汗出,气蒸血沸之时,安卧而被微风,皮毛束闭,营血凝涩,卫气郁遏,渐生麻痹。营卫阻梗,不能煦濡肌肉,久而枯槁无知,遂以不仁。营卫不行,经络无气,故尺寸关上俱微。营遏木陷,郁动水内,而不能上达,故尺中小紧。大枣、芍药,滋营血而清风木,姜、桂、黄芪,宣营卫而行瘀涩,倍生姜者,通经而开痹也。
肝脾左旋,癸水温升而化血,肺胃右转,丁火清降而化气。血司于肝,其在经络则曰营,气司于肺,其在经络则曰卫。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营卫周行,一日五十度,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营卫者,气血之精华者也。二十二难:脉有是动、有所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血后病也。血阴而气阳,阴静而阳动,阴则内守,阳则外散,静则不辟,动则不阖。而卫反降敛,以其清凉而含阴魄,营反温升,以其温暖而抱阳魂也。卫本动也,有阴以阖之,则动者化而为降敛,营本静也,有阳以辟之,则静者变而为升发。然则血之温暖,气煦之也,营之流动,卫运之也,是以气有所动,则血病生焉。气冷而后血寒,卫梗而后营瘀,欲调血病,必益血中之温气,欲调营病,必理营外之卫阳。卫气者,逆则不敛,陷则不发,郁则不运,阻则不通,是营血受病之原也。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辅以姜、桂、芍药之类,奏功甚捷,余药不及也。
五行之气,凉则收而寒则藏,气之清凉而收敛者,秉金气也。黄芪入肺胃而益卫气,佐以辛温则能发,辅以酸凉则善敛,故能发表而出汗,亦能敛表而止汗。小儿痘病,卫为营闭,不得外泄。卫旺则发,卫衰则陷,陷而不发者,最宜参芪,助卫阳以发之。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
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