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老师谈五个泻心汤的区分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火热痞”,附子泻心汤治疗“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疗“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疗“客气上逆痞”。我们从《伤寒论》看,这五个泻心汤并不排在一起,而是错落于结胸、悬饮、水气等证之间,以资对比鉴别,宾主假借,从而加强了辨证论治的效果。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成因,可来自于伤寒的误下,又可发生于饮食不节和脾胃不和,故它应属于脾胃病的范畴之内。但是,“心下痞”的病位却赋予了一定的辨证意义。因为“心下”处于胸之下,腹之上的夹隙,而为阴阳之交,所以脾气之升,胃气之降无不以“心下”的交界为必由之路。因此,“心下痞”的出现,多反映人的阴阳上下不和,升降不利,以及脾胃失调的问题。
“心下痞”和“胁下痞”,在病机上有些相似,都属于阴阳各半的病位,只不过一在身侧,一在身中罢了。
痞者塞也。“心下痞”指的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发生痞塞,这是气机不利的病变,并无实邪凝结,故有“但气痞耳”之说。所以,用手按之濡软无物而为辨。也有个别患者,亦可见到心下突起一包,形如鸡卵大小,用手按之则消,抬手则随之而起。这种病情也同属于“气痞”的范围,而不必为之惊慌。另外,《伤寒论》记载的“心下痞”是没有疼痛的,但临床观察,不痛与痛两种情况皆有,为此不要一刀切,庶免于片面。
我体会:泻心汤的五个“心下痞”应分为两类: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属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调的一类;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属于火上水下、阴阳不交的一类。两类心下痞,病变却有脾胃、心肾之分,但都以上下、升降的阴阳失调为成因,故可以综合在一起讨论。现将两类心下痞证候分析如下:
一、脾胃不和痞类
(1)痰气痞
症状:心下痞塞不适,呕吐,恶心,大便作泻,每日两三行,不成形,脉来弦滑,按之无力,舌苔白腻。
治法:和胃涤痰,调中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大枣。
方义与分析:半夏泻心汤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它的煎法同小柴胡汤,也要“去滓重煎”,而且两方也只是一药之差(小柴胡汤多一味柴胡,半夏泻心汤无柴胡,而多一味黄连),所以,一和少阳之气,一和脾胃之气,为后世医家开辟了和解法的治疗途径。半夏泻心汤又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因为半夏有治“伤寒寒热,心下坚”的特长,而成为治疗心下痞不可缺少的药物。
“心下痞”由脾胃阴阳之气不调而起,阴不得阳则生寒,脾寒不升则作泻;阳不得阴则生热,胃热不降则上逆。溯其原因,又在于脾胃的斡旋无力,枢纽废驰之所致。为此,本方治疗之旨,在于用人参、甘草、大枣以温补中气,以助升降之力;用半夏、干姜以散痞气之结;用黄连、黄芩以降胃气之逆。七药合和,共奏苦降、辛开、温补之能,和解心下寒热之纷,以利二气往来之路。所以,方中寒热齐施,补泻兼赅以使脾胃之气调和,则心下痞自已。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早已被人们所公认,按照注家的意见,此方是治“痰气痞”的,余对此说昔常疑之。后在临床治某司机的心下痞而兼有呕吐之证,遂按“痰气痞”治,仅服一剂,大便泻白色痰涎甚多,病竟从此痊愈,方知古人之言,信不我欺。
(2)饮气痞
症状:心下痞鞕,时时嗳气,带有“食臭”味,而大便作泻,比半夏泻心证下利为重,腹中不时发出肠鸣音。并且还可兼见胁下疼痛,或者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证。脉沉弦无力,舌苔多呈水滑。
治法:补脾和胃,温散水饮。
方药:生姜泻心汤。
组成:生姜、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义与分析: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增加一味生姜。此因痞挟饮气,非生姜之辛不能健胃散饮而消水气。清人吴谦则主张本方应加茯苓以利水饮,验之临床,其说可信。余曾治男性患者丁某,年47岁,主诉:胃脘痞满,时而隆起一包,如鸡卵大小,按之即没,抬手又起,并不疼痛,且频频嗳气,带有食臭味,腹中作响,胁下疼痛,面目虚浮,小便少,脉沉,舌苔水滑。余辨为“饮气痞”,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服两剂而心下之包消,痞满觉舒,又服数剂,而病痊愈。
(3)客气上逆痞
症状:心下痞鞕,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泻日数十行,腹中肠鸣,水谷不化。脉来濡缓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治法:温补中虚,平抑客气。
方药:甘草泻心汤
组成:甘草(炙)、大枣、干姜、半夏、黄连、黄芩。
方义与分析:本方没有人参,根据半夏、生姜两泻心汤皆有人参的推断,以及《金匮要略方论》记载有人参,本方应加人参,是乃脱落之误。本方如果有人参,则与半夏泻心汤的药味相仿,所不同的是本方以甘草为君,故其剂量又大于它药。至于重用甘草之义,取其补中益气,以缓客气之逆,寓有强主弱客的辨证思想。那么,什么是“客气”?客气是对主气而言的,主气代表人体的正气,客气则代表邪气。本证如就太阳病误下而言,必然导致正虚邪陷,对陷入之邪则叫“客气”。如不以误下而言,而属于脾胃不调,在中虚不运的前提下所发生的痞气原因,也可以叫作“客气”。所以,不要被外邪内陷的一种原因所局限。
从上述的三个泻心汤对比来看,它们发病的特点,都具有“痞”和“下利”,其中甘草泻心汤的痞、利程度,为半夏、生姜两汤所弗如。所以,“心下痞”是它们的共同证候,其中,半夏泻心汤兼呕吐、生姜泻心汤兼干噫食臭、甘草泻心汤则兼心烦不得安,这又是它们各自不同的特殊证候。
二、心肾水火不交痞类
(1)火热痞
症状:心下痞,按之濡软不鞕,心烦,尿黄,或兼鼻衄,脉关上浮,或见滑数,舌质红绛,苔薄黄。
治法:清热消痞。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黄连。
方义:“火热”为心火不下交于肾,反气痞于心下,乃是火上水下,水火不交的一种病变。《伤寒论》对此证的描述比较简单,只提了一脉和一证。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是候中焦病的;“浮”,在此泛指阳脉而论,关上见阳脉,反映了中州有火热之邪的问题。一证,指“心下痞,按之濡”。濡通软,即心下虽然痞塞,而按之却又柔软不硬,说明此证并非实邪结聚。如果把一证一脉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看出,这种心下痞属于火热之痞而非其它气痞。
大黄苦寒,本有泻热破结,荡涤肠胃之能,而黄连之苦寒亦可清利心胃之火。然本证为无形之火气,而非实邪结滞者比。所以用大黄、黄连之苦泻下降,对气痞亦非所宜。妙在本方的煎法则别具新义,观方后注云:“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说明二药并不煎煮,而用滚开的沸水(叫麻沸汤)浸包片刻,然后去滓饮服。这种煎服的方法,意在取二药苦寒之气,以清火热之痞,又远其苦味荡涤之患,方法处理得当而又有巧思。
考《金匮要略方论》,于本方加黄芩名“泻心汤”,治吐血、衄血,但采用的是煎煮之法,而不是用开水浸泡之法,是取其味厚力雄而直泻血中之热,可见煎法不同,而效应各异。
余于1967年参加赴甘肃医疗队,治一吕姓农民,牙痛腮肿,心下痞满而烦,其脉滑数,舌苔薄黄,辨为心火痞塞而不下交于肾。乃用大黄10g,黄连10g,用滚开白水浸渍代茶,约服一碗,其病遂愈。
(2)上热下寒痞
症状:心下热痞,兼见恶寒汗出,脉寸关浮而尺反沉。
治法:温寒固本,清热治标,标本兼顾。
方药:附子泻心汤。
组成:附子、黄连、黄芩、大黄。
方义:本方的药物有寒有热,治疗应分标分本,使各司其职,煎法要求用滚开水以渍三黄,取其气寒以清泄心下之热痞,又专煎附子,取其味厚力雄,而温补肾阳之虚,然后兑在一起服之,则温阳固本,清热消痞并行不悖。本方证是由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发展而来。
人身之卫气,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的作用,然“卫出下焦”,而根于肾命,今肾阳一虚,则卫阳必寒,故见恶寒汗出的证候。
关于上热而下寒的病证,在《伤寒论》“火逆”证中(即110条)亦有论述。据黄坤载注有“方其熨背取汗,火热熏腾,上虽热而下则寒”的说法,证明了凡是火热上郁而气不下达的病机往往可出现下寒等证,所以,这种寒热共见之证也无足为怪。
约而言之,这两类不同的“心下痞”有清浊之分与寒热之别,然其病位必始于心下者,以心下为阴阳之夹界,气之上下必经之路故也。在五个泻心汤中,又可归纳为二,即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脾胃升降不利痞,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首的水火不交痞。至于在两方基础上的加减变化,则因人、因证而异,应明乎心,应乎手,触类而长之。如斯,则又非五个泻心汤所能尽之矣。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