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朮甘汤_方义分析_温阳健脾、利湿化饮

苓桂朮甘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类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昧苦甘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原文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有疲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

主证证候

中阳不足的痰饮病。
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寒饮内停→
胸胁支满,短气而咳,目眩心悸,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中阳(脾胃阳气)不足,实际上它是中焦虚寒的一种基础。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水液停留在局部为痰饮,这个痰饮是饮停中焦,病位明确是饮停中焦。中阳不足,导致水湿不化,痰饮内停,水饮停蓄中焦,从表现来说,水饮停蓄,饮邪为阴邪,停蓄就会阻滞气机。气机不利,就饮邪随气上逆。饮邪上逆可以水饮犯肺,短气、咳嗽、胸邪支满。这是常见的。饮邪上逆,上干头目,上干清阳,可以头晕目眩。心悸,也是水饮内停,水气凌心经常出现的现像。这是中焦阳气不足,造成寒饮内停,饮邪阻滞气机,寒饮之气上逆,上逆于心,水气凌心或饮胁迫肺,或饮邪上干清阳所造成。苔白滑,苔白偏寒,白滑说明痰饮较重。脉弦滑或沉紧,有是寒饮内停,偏于阳虚有寒这种脉像。
从这个主治证候分析来看,苓桂朮甘汤是一个痰饮内停中焦,是由中焦虚寒,阳不能化气,水湿内停形成的。

功用

温阳健脾,利湿化饮。

方解

茯苓:渗湿利水,平冲降逆

桂枝:温阳化气

白朮:苦温,能健脾燥湿
使
甘草:调和诸药,补气
茯苓在方中用量最大。为君。因为水饮内停中焦,而且还突出反应在饮邪上逆,茯苓既能渗湿利水,又能平冲降逆。特别是茯苓擅长于治疗水饮上逆的这种冲逆引起的心悸头眩。对于茯苓这类用法,在仲景使用当中有规律性的反应。我们前面讲到五苓散,也是用茯苓,所以它也可以有这种平冲降逆,水气上逆,针对水气上逆这个用法。在这里做为君药,是全方立足于化饮,通过利水渗湿,当然茯苓还能健脾,健脾有助于化饮。方中的桂枝,擅长温阳化气,能温化水液。桂枝茯苓同用,是一种既能温阳化气,更是平冲降逆的一种基本组合。
《伤寒论》上用桂枝和茯苓相配的方不少,基本它都有一个平冲降逆,平水气上逆的作用。但桂枝的平冲和茯苓的平冲,有一定区别。桂枝往往对寒气上逆,偏寒,跟茯苓同用,往往水气上逆。
臣药,白朮的燥湿和茯苓的渗湿相配,有助于除湿祛饮。而且茯苓白朮都能健脾,白朮桂枝相配,又是温阳健脾的一个基本的常用组合。
作为中焦阳气不足,这种是虚寒的基础,内生之寒,温必兼补。桂枝之温,和甘草之补,相结合。也是治疗内生之寒,温补结合的一种结构。这个方虽然才四味药,但是能够构成一个温阳健脾治其本,利湿化饮治其标。标本兼顾的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的一张基础方。

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
这方很平和,偏温,桂枝、白朮、甘草都偏点温,但是温而不燥。有就是说比较温和,有利水作用,茯苓利水,但利而不峻,而且体现了利水化饮,和温阳健脾相结合,标本兼顾。对这类慢性病,这种痰饮病,张仲景有段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以它这样的结构,符合这个要求。“和”之,恢复协调平衡。前面在讲和法时讲过,用双向调节方法,恢复它的协调平衡,所以既考虑到水饮,痰饮内停的标,又考虑到中阳不足的本,用药呢,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体现了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恢复它的协调平衡。这是它的配伍特点。

基本配伍组合

很多基本的配伍组合关系,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对后世医家临床的应用有很大启发。大家很推崇。
√苓、桂: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两个同用,往往平水气之上逆)
√苓、朮:健脾,祛湿。(都健脾益气,茯苓有常余渗湿利水,白朮苦温燥湿,此影响到后世像四君子汤,茯苓白朮汤,等,就是以茯苓、白朮为主体的方,名字叫茯苓白朮汤的在《中医方剂大辞典》里就有上
百张方。这种配伍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桂、朮:温阳健脾。(温阳,健脾方法相结合,桂枝白朮,后来附子白朮这些,从仲景时代开始,这类温阳健脾结构已经用得比较多了。)
√桂、甘:温通心阳,平冲降逆。(这在张仲景的经方里,是个桂枝甘草汤,它本身可以温通心阳,也能平冲降逆。)
√苓、甘:不滋满反泄满。(若单用甘草,容易令人中满,苓、甘相配,汪昂说不滋满反泄满。甘草就会会引起中满。)
这些都是仲景在经方里用得较多的一种配伍关系。从苓桂朮甘汤这四味药里,反映出基本配伍组合,对后世的启发是很大的。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胸满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痰饮停于中焦以后,阻滞气机,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眼睛发花,心跳,这个强调水饮之气少逆,前面讲了,舌质一般淡,苔白滑,反映饮邪停聚。

随证加减

痰多,加半夏、陈皮;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肠鸣声响),加枳实、生姜。
半夏、陈皮和本身的茯苓、甘草一结合,这方内含一个二陈汤。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力量增强。这是张仲景用药的规律,心下痞,用枳实消痞,消痞导滞,也有助于水饮下行。因为它有消痞、下气。生姜擅长于散水,所以腹中肠鸣,张仲景一般多用生姜。譬如生姜泻心汤这些。附中雷鸣下利用生姜。

使用注意

饮邪化热,咳痰黏稠者,不宜使用。
水饮停蓄化热,咳嗽痰是黏稠的,不宜使用,因为这个方主要是温和利相结合,全方偏温。

苓桂朮甘汤和五苓散的比较

都是水饮内停,都有水气上逆三味药(茯桂朮)相同
苓桂朮甘汤 五苓散
共同点
病机 痰饮,痰饮停蓄中焦 外邪入里,循经传腑,导致水饮停蓄下焦(蓄水证),影响膀胱气化,小便不利
病位 中焦 下焦
药味 四味药苓桂朮+甘草 五味药苓桂朮+泽泻、猪苓
水逆情况 反映在中焦向上,心悸,头晕目眩 脐下动悸,水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偶而咳嗽,吐涎沫,头眩都可发生
用药 偏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基础,所以用甘草,甘草桂枝,温补结合内生之寒,温必兼补没有强调小便不利,没影响道下焦气化 下焦,所以不用甘草。(甘草使药性缓流中焦)用泽泻、猪苓渗湿利水,因为小便不利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