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在中国古代的医籍当中,方书占得最多。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的特点,教学要求突出两个方面:
(1)了解每一个时代特点,
(2) 在每一个时代选择有代表性的方书作为重点学习了解的内容。
从先秦开始,到近五十年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到清为止选出 14 本方书。应该掌握是什么时代,历史 意义,它的特点、作者,
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
两汉时期:《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和《刘涓子鬼遗方》
隋唐时期:《千金方》和《外台秘要》
金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
明清时期:《本草纲目》《普济方》《医方考》
近现代:《中医方剂大辞典》
(1) 先秦时期
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的发展阶段。方是后于药产生的,对远古的先民来讲,首先是跟药食同源有关系, 发现了中药,发现了药物的治疗作用,随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了解了药物之间相配,结合运用效果 更好,逐渐在相配中认识到药物的多种功效,这就形成了初步的方的用法,配方这种用法,我们把它 叫复方。从古代的医着中看,描述两味药相结合的用药是比较晚的,现在只能界定于春秋战国这个时 候最早什么时候产生的现在很难界定。但作为先秦时期来说,包括秦和秦以前,叫先秦。这时候的方书,主要是反映在《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方书。把它的方所治的病划 分为五十二类。就这个书产生现在看是在战国时期,这个方书还是处于一种民间医学水平,因为没有 反映出辨证论治的东西。过去都把《黄帝内经》的内经十三方看作是历史最早的方书。实际上《内经》 最后成书是汉代。七篇大论一直是是唐代经整理才完全形成的。
(2) 两汉时期
这个时代的特点:对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前面是一种复方的出现, 而且成一定规模了,《方剂学》这个学科,不管从实践的运用到理论来说都是不够的。到东汉、西汉, 两汉这个时期,方剂学基本形成了,这个学科奠基了。主要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中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是它的一个贡献,起到了方剂学理论的奠基工作.
- 我们现在统帅治法的是治则,治疗原则,不管是扶正祛邪或者平调阴阳,调和气血津液,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等等适合于一切病症所需要的一种指导思想,那这个治则基本上都是 《黄帝内经》里面建立的。
- 《黄帝内经》归纳了非常多的治法,不论后世总结的哪类治法,如程钟龄归纳的“八法”, 或者张景岳归纳的治法“新方八阵”,“古方八阵”里面体现的治法,或者“十剂”里面的 一些治法,几乎在《内经》里都已经提到了,都总结了。
- 《黄帝内经》的十三方过去认为也是属于经方范围的。认为是最早的方剂。十三方里从剂 型、服法以及到它临床使用针对的主治和后世医学运用的意义上看来,都有一定的基础, 一定的价值。虽然方量不多反映出这个时候的用方从剂型、服法上,比《五十二病方》时 期是有进步的。都是经方范围的。
在方剂配伍的基本结构方面,《内经》开始提出“君臣佐使”的理论。提出以 “君臣佐使” 作为组织方剂基本结构的要求。
《黄帝内经》为整个中医理论奠基,此处仅分析对方剂学的联系与贡献。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
- 在《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奠定理论基础的同时,汉代《伤寒杂病论》也在医学内部以 及外在环境相互的促进下产生了。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当时的《内经》的很多 思想有关。中医藏象学说完全形成也是在西汉后期,阴阳五行学说用到医学上完全成熟也 是西汉。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全球性的那场流行病,在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经 验基础上产生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自己承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习了《灵》、 《素》。在这个前提下,才产生了《伤寒杂病论》。那《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那更 加直接了,首先它建立了治法,辨证。证候的本质是病机,针对病机,产生治法,治法指 导下组织方剂。他说“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就是指治法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和理论、药物 结合,形成理法方药体系,这是一大贡献。
- 产生了一大批多少年来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名方。所以把仲景方称为“经方”。它重方并 不多,《伤寒杂病论》后来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合起来去掉重复的才 323 方,但绝大多数长期临床运用行之有效,直到现在中医界都非常推崇。 同时,仲景制定了很多基础方,对后世方剂学的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些基础方里 反映了很多配伍的基本结构。我们不光说这些方面临床疗效好,它配伍的基本结构对后世 的影响很大。就象白朮、茯苓的配伍。到宋元时代,产生的以白朮、茯苓配伍的方,仅仅 从比较有名一点的医籍里面来看,就有几百个。都以此为基本结构。从基础的方剂,针对 基础的病机,体现基础的治法,然后是基本的配伍单元。而且,从它的精炼的用药,准确 的用量,也反映出对后世组方配伍规律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这个时代,仲景《伤寒 杂病论》的出现是个大的飞跃。对方剂学的形成和后世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人们才 把它叫做“方书之祖”。不是没有道理的。 到这个阶段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点,但并不等于 一切都不用发展。实际上宋元时期产生 “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口号,说得是太过了一 点,但也有它的道理。当然这句话出来以后形成的时方派,经方派是在方剂学运用研究中 的两大流派,在运用中甚至有一种互相对峙的情况。应该怎样很好地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后面在讨论到具体的方剂时,一个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也是“方书之祖”,融理法方药为 一体,产生了一批对后世影响很大,到现在运用仍卓然有成效的方剂。
日本人对中国古代医家最推崇的就是张仲景,朱丹溪。他们甚至于用仲景原方药都不变, 这也太过,他们和我们交流时,说“你们怎么把张仲景的方改来改去的呀,加加减减,对张 仲景不尊重。我们开的小柴胡汤一剂,小柴胡汤两剂”。我说张仲景自己就加减,仲景方里很 多基础方都有加减方法。
所以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习、研究还应该很好地深入。 这是两汉时期的这两个经典著作对中医方剂学的形成发展的影响,就讨论到这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三百多年里面,由于政权的更替比较频繁,战争比较多,社会、经济各方面都不太稳定, 因此这个时期大部头的方书还没有出现。这个时期在中医理论的发展方面影响也比较小。人们在社会 比较动乱的时期更注重实用所以这个时期出来的一些方书都以实用为主,理论探讨方面少一些。教材 介绍了三部书,在这个时期作为重点,《肘后备急方》 , 《小品方》和 《刘涓子鬼遗方》 本科生要求了解两部书的特点,一个是《肘后备急方》 ,一个是《刘涓子鬼遗方》。《小品方》是 已经早就原著找不到了,但是在 90 年的时候,汤万春先生从日本收集回来的残卷,加上其它的很 多书里,特别是象《外台秘要》这些里面摘取出来的这个内容,他著述了《小品方》。
(1) 《肘后备急方》这本方书作者是葛洪,葛洪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大的贡献。他既是医学 家,又是化学家,也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特点可用四个字概括:简、便、廉、效。用药和服用方法都很简单。药物的 收集或者服法方便,价格比较便宜。效果呢有很多从后世的应用来说,是比较确凿的。它叫《肘后备 急方》,简称《肘后方》。备急,说明它里面有很多急救方法和相应的方剂。所以在历史上是有一定 的地位的。
(2)《刘涓子鬼遗方》是属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外科的专科方书。其中很多到现在我们经常用于外科 的包括疮疡肿毒,包括火烫伤,这些用的主方中间象大黄这些用得非常的娴熟。它一百四十多个方里 面,三分之一以上都用了大黄。 所以它在外科学后世实际上运用药物当中影响是很大的。这是在这 个时期,以这两本方书作为一个代表,代表了这个时代特点,方量都不多,就拿《肘后备急方》来讲, 将一般的单方合起来才一千左右,所以方的量并不大,讲究实效。
(4) 隋唐时期
特别在唐代从国家来讲整个比较昌盛称之为盛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政权稳固,对外的发展比较多, 交往也比较多,所以在内部安定了,医药发展也快,外部交流也快。这个时期的特点,大部头方书的 出现,在历史上也相当于上了台阶。
整个这个时期的方书,以《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基本能概括这个时期的特点。
《千金方》的作者孙思邈,大家称他药王,从这个书来讲有两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前 者有五千多个方,后者二千多个方,加起来不足八千,这部书的特点是在历史上比较早的,作为唐代 相当于集大成的方书。它把汉以后很多的上代著作中的方,和他自己经验的方收集起来,而且他总体 思想辨证思想,一种脏腑辨证思想,他在病症结合的分类,特别在脏腑治法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贡 献。他这个时期属于唐朝前期,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三岁,从隋朝末年隋炀帝时期,活过了这个高祖、 太宗到高宗,最后到武则天时期,所以时间相当长。在历史上这本书的影响也很大。《外台秘要》这 本书有六千多首方,它收集方的特点,因为它出在中唐,时间是安史之乱前后,而且从家族关系来讲, 跟唐朝大诗人杜甫还是表兄弟关系,这个时期跟孙思邈又隔了一段时期,所以又收集了这段时期流传 的方剂,以及很多海外传来的方和药,所以它里边也出现了很多,包括“乞力伽丸”之类,这个“苏 合香丸”这类的名称。所以这两部方书都是代表了唐代进入大部头方书出现这个时期。促使了方剂学 的发展.
(5) 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的特点是一种方剂学全面发展,就从时间来讲,为什么说全面发展呢,在方和药方面,特别 方运用之后,《内经》也好,《神农本草经》也好,提出的很多观点到这个时候开始使用。内经提了 君、臣、佐、使,“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但提出之后前面的医学著作和方书里 分析当中都没涉及,“神农本草经”里有三品,上、中、下分类,有归经,但归经这一思想,直到这 个时期,在付诸实践当中才有了突破。但集中反映在,在这个时候方解开始出现了,方论开始出现了, 这个时期归经理论开始用了,特别象“引经报使”的观点,张元素开始使用“引经报使”这个观点。在他 这个使用是个创造了,所以在方剂学方面发展,而且这个时期随着整个中医学,在政府比较重视的情 况下,理论和实践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说金元四大家,易水学派,河间学派这些, 从学术、理论到创设的新方,总结新的治法这类应该说是轰轰烈烈。所以这个时候出现的 “古方不能 治今病”这种提法也推动了这种改革的前进。
一些方的运用,唐宋时代的气候跟汉代完全不同,差别很大。所以在这时期新的治法,新的方剂,围 绕方剂使用的新的很多理论发展很快。虽然这个时期处于很长一段是南北对峙,南面宋,隔着黄河北 面是金,但是并没有影响对学术上南北的交往,金元四大家里有些人有南方的,有北方的,北方为主, 但经常北方的生病后他又到南方去,这个过程。 特别应该指出,宋代的皇帝有很多都喜欢医药,不但支持,自己动手参与其中,自己来整理来写。《圣 济经》也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实际”这两字这个概念的。它的绪言就是宋徽宗写的。从赵匡胤宋太 祖开始到宋太宗,中间几代皇帝都很喜欢医学。国家成立了“校正医书局”,把以往的一些医书整理出 版,象《伤寒杂病论》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分为两本。应该说在汉代的那么古老的医籍能保存下来,这 个时期这个国家组织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在印刷技术水平都相当低下的时期, 保存这些资料的价值很高,所以列出的方书,要掌握三本的特点。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国家的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它所制定的方子。这些方子是 通过临床的长期观察,行之有效,它所建立的基础应该说是在当时大量收集方子的基础上, 譬如当时的《太平圣惠方》,宋代的《圣济总录》,这都是收方一万多,两万多的这种大部 头方书,这么多的基础上,通过验证选出不到八百个方,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来发 布给天下,这个是公众承认的有效方剂,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药典。所以我们把这个书看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制定的成药典。这个方书里面收载了很多基础方,譬如四君自 子汤、四物汤、平胃散、二陈汤这些有名的这个时方里的基础方,这个方书占了很大比例。 而且这方书里的方由于它经过临床验证,在这么大的基数里选的,所以确实行之有效,流 传至今都是长盛不衰的方剂。
- 《伤寒明理论》,这本方书对中医学、方剂学的贡献,主要是在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的理论 分析方剂。分析了《伤寒论》上包括麻黄汤、桂枝汤等在内的二十首方剂,那就说它的价 值是历史上开方论之先河。第一个来作方论是谁呢,成无己。它并不是方论专著,它主要 研究伤寒。所以只能说是第一个作方论,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方剂 ,开方论之先河。
- 《小儿药证直诀》,用它来代表一些个体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一个贡献。《小儿药证直诀》 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其中有很多直到现在仍然行之有效,广为采用的方剂,包括六味 地黄丸,清五脏热的很多方,从导赤散开始,有一套名方。 在这个时期很多的医学大家在制法、方剂上都有创新。刘河间的寒凉派,创了包括象芍药 汤之类的,对痢疾的用法,到后来调气活血治法的产生。李东桓产生了一批方剂,和他相 应的治脾胃的治法,以及甘温除大热的治法。以及张子和对仲景攻下方法的扩大运用,集 中在他《儒门事亲》攻下派这个著作当中。 象朱丹溪的“六郁”思想,以及他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补阴思想,充分地以他代表 性的方剂越鞠丸,大补阴丸这些反映出来的。
所以这个时期应该讲是中医学发展历史上进步很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方子是很多的。
(6)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特点:明代侧重在方药共融发展,药方发展当中互相影响。 清代又走向由博返约规范整理这种特点。
在明代以《本草钢目》为代表的研究本草为主的专著里面收了大量方剂。附方单方加起来有 一万以
上。在本草书当中收载了方剂,这种方法的发明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过去象《神农本草经》 这一类是不载方的。《本草钢目》把方和药密切联系。而且《本草钢目》里有很多药怎么配伍,通过 配伍来控制功效发挥功效方向的描述,也是很突出的,还的架构了一种方和药之间的桥梁。《本草钢 目》毕竟是本草书为主,但这种做法反映了方药的共融。方和药不可截然地隔离分开的,现在有一种 研究中药功效,孤立研究。
战国时代,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恐惧的。更谈不上对毒副作用的控制。而是说对他的 恐惧。孔子基本上是不肯吃药的。别人给他吃药不舒服了,他说什么?“丘未达,不敢尝”。战国以 前,凡是药物,通通把它叫毒药。而且错误地认为吃了药以后,就会有副作用。所以说“服药不瞑眩, 则厥疾不廖”。吃药如果没有头昏胸闷,没有这种反应的话病就不会好,所以在战国以前很多是在用 针灸,用气功、导引、按摩这类治病为主。西汉后期,开始由毒药的名称,改为叫本草。用药为主逐 渐就形成了一个主流。
为什么能够控制毒副作用呢,来通过配伍。中医在运用天然药物,使它成为中药,经过漫长历史,是 临床上经过反复的,也就是产生的长期毒副作用,逐渐克服它以后取得的成果。医和药应该是互相共 融发展、并肩前进的。方的发展促使了功效的认识。药物认识发展以后,又促进了遣药组方方面的拓 宽。
明代的《普济方》─61739 首方。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载方最多的方书。
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收方七百多。它是历史上第一部方论的专著。比较详细地分析方剂。从成无 己第一个用《内经》的君臣佐使理论,来分析伤寒二十个方以后,到这个时期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它形成了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论的一个专著。
清代中医的临床发展很快。出现了很多临床医家。他们总结的方书里面,融会了他们创设的,或者修 订过去的方也很多。在方剂方面出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1) 方论书很多。但不是很大部头的,从 《古金名医方论》以后,又出来《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以及《古方选注》等等,部头虽不大, 分析得更具体、更详细。(2) 在规范由博返约,规范适合于教学这个方面发展很快。出了一些对教 育方面很有贡献的人,包括陈修园。也出了一批适合于师带徒这类的教材,《医方集解》、《汤头歌 诀》。都是汪昂的。它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早期的方剂教材,适合初学的。它大量的选的都是他以前的 人们,历代的这些行之有效的好方子。里面很少他自己的方。他从规范它的项目组成、功用主治以及 简要的一些方义分析。基本都这个格局已经形成,但到后来的 八四年后的《成方切用》,这加减法 丰富了。以及到《成方便读》都属于这一教学类的。但是《医方集解》为其中一种代表。它在方剂分 类方法上,开创了一个综合分类法。作者是清代初期的。67 岁写出《医方集解》,79 岁时写出《本 草备要》。都是教科书形式,很少写临床,也不附病案。开创了中医教科书的设计。 《汤头歌诀》是用来配套的,作为学生教学当中记忆的、记诵方。
方歌还有个背诵的方法。我们觉得要先诵后背,不急着背。天天就朗读,朗朗上口地读,读一段时间 以后,每次都从前面的方开始往后面读,学到后面,从前面往后读,其中一大部份的读到后来脱口而 出了。重点在有些难背一点的记一下。还是再朗读,这样的效果好得多。
在明清时期,我们刚才谈了两个特点。一个是方药共同发展,一个是由博返约。由博返约的过程一个 是规范了。一个有些探讨细致了。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对后来的教学开展,因为 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开始,在至少中国的大陆地区,很多省办了一个学校。也开始像《医方集解》的
有很多也作为教科书。也就逐渐地由小生产的教育方式,走向大生产体制制度,教育方式在过渡。应 该说跟清的这段时期的一个经验的积累。早期教材的出现是有一些影响的。
(7) 近代、现代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特别这里总结的是近五十年来,四九年以后的五十多年这个时间内。方剂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大量古代方书的校勘出版,随着出版业,出版手段,信息传递工具,各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所以从五 十年代以后,多次地继承整理中医的古籍。
1. 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2. 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3. 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4. 中药新药的研究与生产。
特别这里总结的是近五十年来,四九年以后的五十多年这个时间内。方剂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随着 出版业,出版手段,现代信息传递工具,各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所以从五十年代以后,多次的继承整 理中医的古籍。 多次出版,这个就给保存这些文献,给学习继承和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文献整理,我历来有看法,不仅仅要出版古代东西,不仅仅是版本考证、考据、训诂等等这些工作, 文献整理还有一个理论的整理和规范过程。这方面方剂学做是做了不少,但还是很不够的。
另外在这个时期,总的这个时期的特点,继承整理和现代化研究两个方面,都在做了工作的。继承方 面,大量古代方书校勘出版,方剂出现了很多现代的工具书。包括我们国家带有法律指导意义的,象 《药典》。在这些工具书当中,《中医方剂大辞典》用了二十多年时间,集中很多人,搞得很细。这 个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教授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孜孜不倦搞出来的。在中医各学科比较当中都
是突出的。
在现代化研究当中,实验方剂学这个学科的雏形已经出现,因为它能够和具有中医特点的方剂融为一 体还为时还早。但不管怎么样跨出了方剂实验的一步。当然,什么东西都应该是有多元化的,既有实 验,又有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各方面的,不能够是千篇一律,非要非此即彼,一元化。怎么样实验方 剂要符合中医的特色,特别是思维特色,在还是待研究的问题。
就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特别到九十年代以后逐步地规范,尽管在历史长河里这是很短暂的,但是 毕竟开始做了。
我觉得后面要做的是“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后面要做的事还很长。因为现在虽然多版教材的目的 是使得小生产式的内容能够适合大生产的教育和生产体制的使用,这类整理规范过程是个漫长的。完 全强调规范,它特色很多没有了。不规范,大生产教育体制又不适应。这个矛盾解决过程,将是一个 很长的历史时期。
方剂学发展简史的第一章,我们就简要讨论到这里。每个时代主要掌握每个时代的特点。同时以几本 方书作为一个代表。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