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_方义分析_中风后遗症_气虚血瘀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

主证病机分析

气虚血瘀证。

中风后遗症:中风之后,经气大虚,脉络瘀阻,气虚不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音骞涩,下肢痿废小便失禁或频数,口角流涎,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汤的学习意义,一个它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个常用方。另一方面,这个方又体现了王清任气虚血瘀理论。针对气虚血瘀,理论用益气活血法。这个是代表方。针对这种气虚血瘀的理论,创造了益气活血的方法。这是王清任在活血化瘀方面的一个贡献。因为在此之前,没有明确的,从理论上提出气虚血瘀这个病机。在他从这种病机理论到治法归纳,到涉及方剂,形成一个系列,这个历来都对它比较重视,而且是肯定的。
补阳还五汤从名称来讲,补阳还五是一种比喻,如果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全部是十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分之百,那半身不遂呢,在他就认为是半身无气,半身无气不能推动经络气血运行,造成半身痿废,偏瘫,半身不遂。通过这个方,益气活血,恢复半身元气,这里指后天元气。所以治疗半身不遂,反映了恢复半身的元气。半身的元气是还五,还那个丢失的百分之五十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从名字说明,是阳气不足。这里主要指气虚。所以这个病机是个气虚血瘀证。从主治来看,中风后遗症。从现代医学辨病,中风很多脑血管意外,它这个叫后遗症,它有一定规定性。中风发生半年以后,进入后遗症阶段,中风发生以后在半年内,它是一种恢复期,往往叫它恢复期症状,那恢复期依靠人体自身的正气,能够恢复很大一部分功能,所以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主要是指的它在半年后,一般中风半年以后,剩余这些,包括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这类症状,虽然自己能够恢复一部分,有一部分不能恢复,半年后再恢复比较缓慢,很困难。
补阳还五汤用于中风后遗症,有比较好的疗效,而且也一般公认了。用于中风恢复期症状应该说更好。这个主要有些临床统计,中医有些文章统计,把后遗症和恢复期症状混同起来,这样呢没反映出这个方在治疗后遗症方面的一个特殊意义。恢复期症状当然也需要解除,它也有很好的作用。而且我们临床上还强调这个方,如果体温正常,血压正常以后,越早上越好,补阳还五汤上得越早,后遗症遗留越少。说明一下主治中风后遗症的含义。真正叫后遗症是中风发生以后,半年以后。从病机来讲,中风以后,经络之气大虚。王清任说,经气大虚,气要行血,经气大虚就不能推动经脉中血液的运行,造成脉络的痹阻,那就不能濡养,失去血液濡养就会痿废不用,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音骞涩,上肢跟下肢比,下肢痿废、瘫痪更重一些。这是半身不遂造成的原因,是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能行血所造成的。
临床上有些医家认为,像岳美中先生就认为,这个方对于右半身的瘫痪效果特别好。左半身要差一点。这是他个人的一个体会。整体来讲,气虚以后,失去固摄,它既不能推动,又失去固摄,那对津液来说,由于气虚失固,可以小便失禁,或者小便频数,包括口角流涎。
口角流涎一般两个原因:
(1)口眼歪斜以后,会造成不能裹摄唾液,
(2)气虚不摄。苔白、脉缓是反映了偏虚证,所以用补阳还五汤,现在一个前提,就是中风发生之后,经过中风,对中风这个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这个控制,体温基本正常,血压恢复正常,这种时候尽早的快用。现在也有一些看法认为,血压高同样可以用,但是在我们实践当中看,血压仍然偏高的情况下,那肝阳偏亢,肝阳上亢症状还比较突出,你大剂量的黄耆还是比较温燥的。因为王清任用黄耆,都是一般四两,可以到八两,这么大剂量,120克~240克,对于血压在较高情况下并不适合。所以我们一般用的指标,就是血压、体温基本正常,开始用这个。但在临床上,用得越早越好。能尽早使用,减少后面的副作用。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方解


黄耆:补气,固摄经络之气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四大金刚
归尾:通络

地龙:通经络

这方虽然大的分类,是个活血祛瘀这一章,但是是种通过补气、活血、通络,从它的提法上来讲,它没有直接提活血化瘀,活血祛瘀,而是活血通络。主要是其中的活血药用量较小。黄耆这个补气药,和活血药的总量,黄耆是它们的五到十倍,所以全方是补气为主。通过补气达到活血通络。活血力量比较小。主要起到通络作用。
这里黄耆一般用生黄耆,量大。它补气,通过益气来通络,来活血,体现出气能行血,黄耆有固摄作用,固摄经络之气。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但需要补气,还要固摄经络之气。为君,利用它大剂量,生用,有固摄特点。一般起用的时候,黄耆从王清任他要求都是至少二两到四两,最大到八两。这个方呢,渐渐增加。我们现在从临床观察,起用,过去教材说60克,现在大家共同认识,最早开始时30克,加到60克,最大一般可以加到120克。所以用的当中渐进。
这一组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尾,这些在血府逐瘀汤里都有,也就是说王清任最喜欢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它们是四大金刚,加上归尾,当归为擅长通络,这些用量都不大。现在一般都用3克左右。黄耆从120~240克,相差很远。我们现在使用一般大家体会3~6克,可以到6克。所以适当的增大活血通络药物的用量,黄耆用量适当减少,逐渐递增。
全方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结合起来,体现益气活血法。

服法

要久服。久服才有效。因为毕竟活血通络药量小。黄耆益气活血通络能够振衰起废,它是一个缓治过程。而中风到后遗症阶段,要恢复是比较缓慢的。王清任自己要求,他提出一般隔几天当中,吃上个一两付,两三付,就是说像我们现在用这个,一开始的时候吃几付,有效以后,巩固一般一周吃两付,或病人这半个月当中,吃四五付的,分开,这个坚持,而且基本恢复了,都还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巩固疗效。

配伍特点

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通络药相配,是气旺血行治其本,祛瘀通络治其标。这方是个名方。

运用

辨证要点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质暗淡(血行不畅),苔白,脉缓无力。张锡纯也很赞赏这个方,他写过一个,相当于一个病案,通过病案,他特别强调补阳还五汤诊脉,鉴别能不能用,非常重要。他说诊脉当中,如果脉是有力的,甚至于有力还挺长,那不能用补阳还五汤,一用其中剂量较大的黄耆,黄耆升提,容易使得阳气升提太过,或者中风复发,或者加重症状。他说他曾经看到一个医生,遇到一个病人中风后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症状,医生开了补阳还五汤,黄耆用量很大,他脉是弦长有力,有实像,病人吃了以后,没有很久就一下恶化昏迷。他描述了这个过程,他自己用补阳还五汤体会就是脉象很重要。脉象必须是无力,有精气亏虚。这临床可以做参考。我们一般补阳还五汤用得很多。张锡纯在中风的治疗方面,也是很有创造的。

随证加减

上肢加桑枝、桂枝;下肢加牛膝、杜仲;
久病加水蛭虫;
语音不利,加菖蒲、郁金、远志,化痰开窍;
口眼歪斜,加牵正散;
痰多(胎腻),加半夏、天竺黄;
偏寒,加附子
脾虚,加党参,白朮。

一般中风后半身不遂,下肢症状如果不是很重的话,恢复快。下肢因为功能锻炼比较方便,但病人用补阳还五汤,很重要一点,引导他做功能锻炼,坚持做功能锻炼将会恢复得更好。再结合针灸。一般苔腻,这个方不适合。但我们看到很多病人,找到你看的时候,不是说中风以后半年,到处看来看去,很多都是中风以后一年两年,这后遗症比如还是在床上不能下来,这种时候,他脾也虚了,脾的运化差了,而且半身不遂时间长了,也开始有津液的壅滞,造成痰湿阻滞,苔腻这类开始出来了。所以用这个方,要配合治疗脾。病程越长,还可以用后面治风剂的小活络丹一类的结合。绝非简单的就这个方这几个药。补阳还五汤有时我们把它看做中风后遗症的基础方,因为它对于挟湿、挟痰,而且比如说,血瘀日久,光这个结构,它对于经络中的湿痰,死血,这类的一个缓治,这个治疗还不够,所以久病要加一些水蛭虫,这类行血力量大。甚至于有破血作用。量不宜大,要配方适合,久服。口眼歪斜恢复得慢,结合牵正散,这都是后遗症的后期,结合牵正散。痰多要看痰的寒热,有些郁久,可以兼夹痰热。如畏寒严重,特别是久久卧床的,那就要增加温阳,可以加附子。脾虚,除了加党参,白朮益气健脾外,适当要配合山楂一类能够消食,它也能化瘀,因为长期卧床,往往摄入营养这些不够。
配合补阳还五汤,要功能锻炼。各地都很重视补阳还五汤的运用,包括一些海外办的中医医院。本来中医不搞病房,后来都是从中风后遗症这个开始收治病人开始。所以一般都比较公认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有些年纪大的病人,用补阳还五汤结合全面调整治疗,也能恢复很多。曾经最严重就是中风以后,已经是第三年了,还是卧床不起的。最后到可以天天自己拄拐棍上公园,他年龄比较大(70多岁)。还自己能上公共汽车到学校来看病。(也有配合针灸及活络丹这类)
这方用得快的,可以基本没有什么后遗症。血压、体温一控制,马上补阳还五汤,最后后遗症都不明显。而且前后不只一次中风,八十年代中风一次,到九九年又发生,那时他都八十多岁了,又中风,还是这方法上去。所以从镇肝熄风和补阳还五配套以后,使用来说,对功能恢复确有作用。将近二十年了,我母亲中风的话,十天左右就控制了,症状控制,当时人开始苏醒,但是功能不行,她小便失禁这些都有。我认为治疗当中最快的一例,她从成都赶到北京来治,22天以后,我走的时候,她拄拐杖可以送到楼梯口,那恢复相当快。所以也有作用快的。但临床一般来说作用慢。要坚持久服。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痰阻血瘀不宜使用。阴虚阳亢这时不能大剂量黄耆,它助阳,助升举,不适合。痰阻血瘀单用这个方不行,还要结合化痰通络。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