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治法_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这里用的清热,当然泛指的清法,都是清热。泻火,火为热之极,火热,温、热、火,本属同类,程度不同。提到火,一般都有上炎之势这个特点。所以提到过,解毒是指的热毒,热毒它又各有所指,我们后面要谈到,什么叫热毒?热毒它也有所指,凉血 是指的在血分,我们清热泻火这种提法,一般泛指气分为多。到血分,那涉及到清血分之热,称为凉 血。所以这个作用,四个词不同类,概念上有区别。这样来清除里热之邪,这一类治法,那就里热之 邪,清除当中具体作用,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不同。

这个毒的问题,一般来说热毒,开始会涉及到血分,但是对那专指凉血有区别,凉血,血分有热,而 血分有热造成迫血妄行的出血,或者血热相结,瘀血、蓄血,血热、瘀血、蓄血证,或者血热涉及到 “脉为血府,血舍神”。心神,所以很多热证中的心神病变,也涉及到血分。这是一般的特点。

病症

实热

经热:散漫之热
郁热:蓄聚之热
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局部红肿热痛或见脓血;热陷心包─心神病变、甚则神昏
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

对里热证,中医传统的很多提法要大致的有个区别,往往看到不同的名词,可以有理解它的一个含义。 中医对于热的问题,提法很复杂,这里用这个说法,那里用那个说法,你想要完全给它规范,很难。 因为小生产形式形成的内容,历代医家并没有在一起,看过一个什么规定的文件,或者商量过。但是 在各自理解过程当中,他们有很多共性,共性逐渐地归纳出来。

你比如热证,实热证,虚热证两大类。实热证里面的提法有一些常见提法,这里我列了一些。有的时 候我们称为经热,比如阳明经热,肝经有热,这个热,一般称为散漫之热。而中医这个热,并不是光 是指体温的变化,包括体温变化,也包括了临床症状表现中间,性是属于热的,热像,那提到经热, 一般这种热像涉及范围较广。经热,比如说肝经有热,从开始胁肋灼痛,一直到上面,伴随头疼,目 赤,肝胆为一个系统,到咽干口苦,经络循行和脏腑所主系统,上面广泛存在的热像,一般称为经热。 又比如讲阳明经热,那指的阳明主肌肉,那整个肌肉这个层次的较高的发热,像白虎汤证,阳明经热, 它涉及范围,全身性发热。这个层次不在表,而在什么?开始里热,气分之热,具体讲肌热,所以用 石膏可以解肌透热,解肌清热,又有辛透的特点。辛甘大寒。

郁热,一般提出来,比如热郁胸膈,热郁肝胆,热郁胃肠,局部的,它往往一般都不以体温升高为特 征,而以热像为根据了。临床表现热像为根据。而且范围来说,必较清晰,不是很广泛。蓄聚在局部。 当然历来用这些名词,它也没有严格界定,那有的郁热兼有一部分经热,但是它往往主要是指的郁热, 有比较明确的,蓄聚在哪个局部为主的。胃中积热,这是郁热,清胃散证。牙痛,化火上攻,又循经 上炎。郁热、经热可以结合。但是它根源,郁热是胃里边的积热,热郁在胃是根源。然后循经上炎是 由它的继发,这个郁热一般有蓄聚之热的含义。

热毒很复杂,所以现在这个名词是开始泛化了,甚至于滥用了。你看,特别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新 药一出来,上面就写着什么“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我一看我说这个是中医写的还是西医写的?但上 面中药,三类新药,那清热解毒就等于消炎抗菌吗?我听说我们有的还是有讲《方剂》的老师,在黑 板上写到清热消炎这些,跟清热的关系,他说你看那个炎,是两个火,一个火都热了,两个火多热呢? 我说那成了拆字先生了,所以热毒有它特异、特指,中医的名称。一般来讲,大家注意一些古书,用 到热毒,两种情况,你不要说一有热,你就清热解毒。这个泛指,清热解毒药滥用对人体有害的。苦 寒,都是苦寒的,伤脾胃。苦燥伤阴,伤阳。但是它有个特点,它一下子不会出,很难出人命的。苦 寒清热解毒里多吃黄连,我看不容易吃出问题。

热毒,一个是热邪搏结气血,腐败血肉,使局部产生红肿热痛,甚至于产生脓血的现像,称之为热毒。 从机理是热毒,是热邪搏结气血,甚至于腐败血肉,使局部产生红肿热痛,甚至于产生脓血的现像, 是热毒。这个是被称为热毒的。你比如讲外科的阳证疮疡肿毒,大家知道,这是清热解毒为主要治法。 所以以清热解毒为主的金银花,是疮家的圣药。另外比如讲,遇到咽喉肿痛,即使是外感风热,风温 初起,出现咽喉红肿疼痛,我们一看,咽部充血、红肿、疼痛。这是个局部产生红肿疼痛,甚至于产 生脓血。那在这类方当中,都是配清热解毒。再比如说,不管是热毒痢,或者湿热痢,痢疾的基本特点,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而是根据它涉及血分的多少,具体来讲,赤白相间、还是赤多白少?脓血之中,血涉及程度的多少,来判断它涉及血分的深浅,和热毒的轻重。那这个痢疾都要配清热解 毒药。所以这是热毒的第一个方面概念。

你要将来给学生讲这方里这个药,作用是清热解毒,你要看看符合这个标准。并不是发热一高就清热 解毒。那你白虎汤证发热不高吗?大热的,它里边比较单纯的白虎汤证,竹叶石膏汤证,这类单纯的 这种热在气分,还没有涉及热毒,往往邪入里化热,由卫分到气分,化热了。或者太阳到阳明。

第二类热毒概念是热陷心包,也就是说,热邪伤及心神,轻则烦躁,出现明显心烦了,那热毒开始伤 心神了,轻可以出现心烦躁扰,重的话,两类情况,一类影响心神,导致神志病变,比如说痰火扰心, 我们要清热解毒,既要清热化痰、涤痰、,像礞石磙痰丸一类里头有,要针对痰来,同时要清热解毒。 痰火扰心证,涉及心神病变比较重。还有神志昏迷。你看我们那些凉开法、三宝,都有清热解毒,特 别解血分热毒,涉及到什么?热邪。热邪伤及心神。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神病变。轻则心烦躁扰,重则 痰火扰心的癫狂,甚至于昏迷。这一类要配清热解毒,就跟热毒有关。热毒有它所指。因为现在我觉 得清热解毒这个话很好记,说惯了,到处都在说,包括刊物报纸,清热解毒可以随便说。

第四个名词概念是热结。热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那是指的整个热,和具体的各类病理产物的 相结,各类病理产物化热,或者热邪和它们相结,都成一个热结证,这个广义的。狭义热结的含义, 我们一般是指的胃肠的热实互结。这是狭义的。而其他的病理产物和热相结,包括瘀热互结、痰热互 结、水热互结等等。那是狭义的。因为在方剂这个课桥梁课,既用原有的中基、中诊、中药知识,又 要为后面的临床各学科奠定基础,所以涉及到我们方中间很多,它古代运用当中记录下来的主治。古 人很多对病机分析的理论原文,不可避免会遇到这些,以往教材里很多地方,比如用原著的一句话来 代替主治,现代只是要求,尽可能都不要用原文一句话,用四逆散,“少阴病,四逆,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过去一句话就完了。那你这是在讲《伤寒论》你还是在讲方 剂学?大家学习《方剂学》,从《伤寒论》开始,包括后世的运用规律,不是光这一个,一个时期, 你要把它整理,你学到,比如说桑菊饮,太阴风温,风热犯肺,风温犯肺了,“太阳风温,但咳嗽不 身热”,就这么简单,这是原文。你不是学《温病学》。《方剂学》的任务是,从原著包括以后,甚至 于结合到现代,它的一些规律性。所以不能够广义跟原文,你已在《方剂学》阶段你都讲完了,“身 瞤动,阵阵欲擗地者,”这些原文都讲完了,那《伤寒论》老师讲什么呢?所以有很多重复,这类要 有一定的整理变化。

所以我们这里把实热证候整理一下,很多将来看到这个教材里边,虽然减少了原有的像附方里,原文的还是有的。对这概念清晰,你这清法针对的是什么?针对郁热,还是针对经热?我这清法用来清热 解毒是针对什么?它有一些共性。那样为后面临床各科奠定一定的基础。除了实热之外,还有虚热。 所以这在我们分类里边,就形成这样一些分类了,五大类。

清法分类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虚热

清气分热,清营凉血这个系统属于卫气营血病机,和卫气营血治法体系的。尽管有一些方或者法,很多可以兼跨,白虎汤在伤寒用于热在阳明,阳明经热,阳明系统的散漫之热,区别于承气汤阳明系统的,热蓄积在胃肠,胃肠热实互结,这是有区别的。但是它整个的从这体系安排的,卫气营血病机体系和治法为重点的。

清热解毒是选择了一些以清热解毒功效为主的这类方剂,各个方面选择了一些,包括基础方、常用方。

清脏腑热是针对脏腑病机和脏腑治法体系,选择各脏腑热证治法当中,有代表性的一些方。

虚热,要照顾到清虚热的一部分方,那我们《方剂学》总含量就那么多方,所以只能选一些代表性的方。古代方子很多,通过这一代表性方的学习,掌握它的一些治法。

所以这五类,前四类它是属于实热证为主的治法,后一类是虚热证。所以了解了前面讲的热型的,这个里热证主要的这种名词类型,对后面理解这些分类有一定好处。但要说明一点,相应的清热剂,不 可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所以有很多是放到后面去了。包括比如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分 别在理血剂、祛痰剂和祛湿剂。祛湿剂里边有祛除湿热的清热祛湿,祛痰剂里有清热化痰,瘀热互结 在理血剂里边有,包括像桃核承气汤之类,作为代表。所以分类是这样几类。

运用

在运用当中注意有两点。

第一个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因为清热剂滥用,不大容易在近期内看出它的直接影响,最多苦寒 的乱吃拉肚子,但病人也弄不清,我究竟这两天是吃东西吃坏了,还是什么原因?因为人不能不吃东 西,所以要注意,滥用容易伤正气。不可滥用,顾护正气。

另外呢注意“真寒假热”证,这个就涉及到本身是属于阳虚阴盛到一定程度,可以产生虚阳外越,或者 阴盛格阳,戴阳等等这类假热现象的出现。那这个时候,本来阳气就剩下了一点点,你再给他去清热, 那火也就浇灭了。当然这是首先辨证当中要把握的。

清热剂,在使用的泛化,现代这方面很突出。因为我们也分析过了,你比如说补气的,温阳的,清热 的,养阴的,这四大类常用药当中,第一位容易吃出问题的是温阳药。辨证不准确的话,附子、干姜 这一上去,很快病人就轻则咽干口燥,重则鼻子出血。这一开始就来了。多喝人参、黄耆之类的,如 果辨证的不太准确,有出入,它的反应有的时候也还比较快,常见,不像姜桂附那么快就是。所以补 气、温阳的偏温的药,如果你辨证错了,乱用的话,临床反应的比较明显。养阴的,清热的不容易, 养阴的吃得肚子胀,清热的吃了拉肚子。并不容易觉得是由这药造成的。而这反应都不剧烈。

那时候带的进修生,在临床上看病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统计,说你开的方,怎么伤寒方占了百分之 七十呢?我说我可不是偏之于经方派,讲方剂,经方、时方兼收并蓄的。从我讲到经方派的特点,和 时方派的特点的时候,也反应出来是一视同仁,各有它的特点,各有它适应证。而最后他们统计出来 是有这个道理。数字差不多,是开的好像伤寒方很多啊,后来我想了想,注意那病,我说可能有这样 一个现象,因为作为成都,几百万人口城市,在西部,还是个中心,所以很多地方的人,四川省人口 又多,从基层到县里边,到地区到省来看病,一路上到达你省里的,比如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来的话, 一路上都不是你开始第一次看病,外地来很多人,他光是个感冒,光是吃东西吃坏了,不会跑这么远 来,都经过一个反复治疗,反复治疗过程当中,病人在往前走,从基层走到省里的话,应该吃清热药 的,应该吃养阴药的,都先后转回去了,剩下用温阳、补气这一类方子的,掌握都难一些,在下面吃的机率少一些。到最后自然选择,剩了选到上面大的医院里,那他就出现这种现象。这是我一种想法。 当然不是说清热的,养阴的不用,也是很多有。但是突出这个方面,有些久病之后往往这个方面的, 用得相对多一点。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