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治法_温法

温法

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病证

里寒症:寒从中生、外寒直中

温法这里是指的温里祛寒,通过温里祛寒作用,那就是说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表寒证,在汗法里边已经讨论了,表寒证用辛温解表的方法。所以这里是局限于一种里寒证。讨论到里寒证,首先第一 位要注意,寒是哪里来的?它适应病证当中要考虑里寒证了,里寒证首先是引起这里寒证的原因。寒邪的产生,来路在哪里,有从外来的,我们叫它外寒直中,直中就是直接进入里边了。伤及内在的脏 腑或者经络骨节,就是说越过皮毛这个层次了。寒从中生呢,是指的阳气不足,“阳盛则热,阴盛则 寒”,阳虚则阴盛,阳气不足,阴盛则寒,这样寒从中生,由体质内在阴阳失调而产生的。以此区别于外寒。

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因为这两种情况,治疗方法上是严格不同的,针对寒邪的来源,外来之寒,用法上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这是我们前人总结的。对里寒证治法的一个规律。当然你表寒证还是温散结合,辛温解表。里寒证,寒邪直中的方,很多都结合温散的方。我们后面要讲温里剂里边,当归四逆汤,寒邪直中,越过体表皮毛深入到骨节、经络、肌肉,这些层次。那还是要用温散方法。温散,包括温下方 法里的大黄附子汤这一类。那它都要用附子的温和细辛的散,结合温散,它有一种外寒的概念,所以 用到散寒。功效有温里散寒这个提法。这是治疗里寒证,针对寒邪来源不同,采取不同的治法。作为定义来说很简单,治疗里寒证。

分类

作为分类来说,就要根据里寒伤损人体阳气,或者内在阳虚产生里寒,两种来源,阳气虚损的程度的不同划分,寒邪伤阳了,寒邪引起阳气虚损的程度,或者阳气虚损程度引起的里寒程度,这个不同来划分,这是我在前面谈到的病机和治法,有它的多层次特点。这里反映出来了。人体的里寒证,出现 最早、最浅的表现是恶寒,我们有时候叫恶寒、畏寒,或者四肢清冷,四肢不温,甚至于四肢厥逆。 中医学光这种提法里,有些它反映了层次概念,体表有畏寒的特点,就是说表阳有不足,不能维护体 表体温。这已经涉及到阳虚了。那是只能说他表阳虚,再深一层次,那就是脾胃了。人体后天的基础 物质的来源在脾胃,我们有时把脾胃之气称之为,特别脾肺了,称之为后天元气、宗气。先天的元气 在肾,那作为脾胃化生不足,脾胃阳气不足,那就造成中焦虚寒。中焦虚寒的表现,它就会产生四肢 不温或者四肢清冷,脾主四肢。这时候,一般寒冷的足膝以下,四肢足膝以下。按这个标准,看作中焦虚寒的特征,再加上中焦纳运升降,是它生理的主要特点,受纳、运化、升清降浊,我们简称它纳运升降,是生理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所以它就中焦虚寒,阳气不足,不能温运,不能温化,就会产生 升降失常的呕吐、泄泻。气机阻滞以后的腹痛、喜温喜按,那这就成为中焦阳气虚寒,这个层次最基 本的特点。 中医很多道理可以推理的,不是死背的。有时候我看到很多学生就一天在背,实际上都是可以有逻辑 推理的。就我们很少把这一逻辑推理归纳,教给学生。当然他就死背了。那你如果再深一层次,涉及到肾阳,心肾的阳气。那心肾的阳气虚衰,涉及到两大问题。一个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张景岳说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我们又称它元阳。元者,本来的意思。本来的阳,初起的阳,根本 的意思。另一方面涉及到心,心的阳气是涉及到,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内经》讲的。也 就是说要涵养心神,阳气要推动血液运行,温通。所以为什么《伤寒论》里一提到心肾阳虚,在心阳 方面的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脉微细”,阳气温通作用不够,“但欲寐”,不是光想睡,是什么? 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呼之乃应,表情淡漠,反映出神衰欲寐,现代翻译把它这个功能“但欲寐”写成 神衰欲寐,还是比较准确的。那就是心阳不足,涉及到心神,涉及到心血温通。肾阳,一身热力来源, 五脏六腑阳气的一个根源。那当然这个心肾阳虚是阳虚较深层次的。 人体阳虚大的分,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表阳不足、中阳不足 、 心肾之阳不足。到心肾阳虚的阶段, 他的四肢,就叫四肢厥逆。不是四肢清冷,或者四肢不温了。厥逆就冷过足膝,上面冷过肘,下面冷过膝。

当然,针对这种不同的层次,你采用温里的方法,治法就不同了。所以教材的分类, 第一类温中祛寒针对中焦虚寒,中焦脾胃的阳虚。共同特点可以有四肢不温,或四肢清冷。腹痛,喜 温喜按,呕吐泄泻。有的简称吐利腹痛,那是温中祛寒。 教材写第二层次,实际上是阳虚程度重的心肾阳虚,心肾阳虚要挽回称为回阳救逆。对心肾的阳虚这 个阶段,一般来讲,中焦虚寒有没有呢?涉及到那个层次,前面个层次也有,所以为什么像四逆汤证 主治里面,包括回阳救逆,这一方的主治里面,都会有中焦虚寒的吐利腹痛这种特点。而不同者在于 程度严重了,不是一般的吐利腹痛,往往有完谷不化,火不生土,脾肾阳虚,程度重了。所以我们教材,温中祛寒、回阳救逆,首先分这两类。 后面温经散寒是区别于寒从中生的,它是外来之寒为主。内在有没有阳气不足呢?有的。但这里一个内生、外来,它有一个程度问题。以当归四逆汤为代表的温经散寒的方,它有阳气不足,阴血又不足, 又感受外寒,它有这个特点。所以它用的是“温经散寒”,外来之寒,温必兼散。所以提法上都不同。 所以分类分为三个层次,实际上针对了人体阳气不足以后,需要温养阳气,温阳祛寒的三个不同层次。 表阳、中阳、心肾之阳。

使用注意

温法,它是个大法,应该说涉及到我们教材里的很多章节,虽然有一个温里剂作为代表,代表了不同层次,温法的使用,应该看到它涉及到其他各章。也就是说,你比如温阳,补益剂里边将来涉及到, 祛湿剂里边涉及到,真武汤这都要温阳,五苓散这也都要温阳,特别涉及到寒湿方面的,泻下剂里边 也涉及到,包括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所以它这里仅仅是代表性的。

总体上我们使用温法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个《内经》上提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也就是说,用温法要采取柯韵伯讲的“以息相吹,微 微生火”的方法。特别在很多需要温补的方,内生之寒,温必兼补,不能急于求成。像柯韵伯他举这 个例子很形像,他说,以阳虚相当于那个火要灭了,你要使它温起来,要慢慢的。如果快灭了,你拿 扇子去煽,猛一煽,它可能就整个灭掉了。你慢慢煽,微微火就起来了。拿吹火筒,以息相吹,微微 生火,而不是拼命地一煽,他来比喻温阳要徐徐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这个意思。这也就是说,今后像 肾气丸里边,桂附用量小,当然这是一个原因,它用量小还有其他原因。讲到那个方再讨论。

第二个用于“真热假寒”证,不可以误用。这种真热假寒,那就是热厥证,不管是热在气分,或者阳明 腑实这类的实热证候,可以发生热厥,在临床上,特别热像到一种极期,可以发生四肢逆冷。这种时 候,由于实热之邪阻滞气机,清阳不能布散,不能布达到四肢所造成的。这是一种假寒现像。你热邪 清解了,热湿互结解除了,气机畅通了,清阳能布达,这假寒现像自然消失。这在临床上要注意的这 两个方面。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非常重要,哪怕有些丸药的温阳药,都应该不宜量大,特别服用时间长,不宜 量大。所以在包括像肾气丸一类的,它里面包含有温法吧,对吧?温补嘛!那在国外,有些吃得很好, 有些就吃得口干舌燥,很多是个量的问题。因为在美国的店里,当食品来卖了,这类买得到,所以如 果不知道用量,光看主治,哦,这个很好,温补,治疗肾虚,如果掌握不好用量,针对体质要控制用 量,适合久服。这弄不好,可能它会有副作用。咽干口燥,热像则上来了。这就没有遵守那种“壮火 食气,少火生气”,食气是消耗这个气,太过反而伤气。少火,生理之火,微微生之火,这种火是产 生气,是温补阳气的。使用当中注意这一点。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