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治法_和法

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下面一个法,和法。和法在中医里是,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一个法。简单讲它是一个复合治法。如过真正讨论起来,是直到现在都属于学术界经常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八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个讨论得很多的问题。像我们现代、近代很多临床大家,秦伯未先生、蒲辅周先生;岳美中先生,都 发表了很多对和法的看法。

和法的“和”这个字,在汉代和汉以前,它是一个哲学名词。过去那个时代的人不把它当作连词,我们 现在是我和你,你和他,它是个连词,过去不是这样用的。你往前翻翻就是明清时代里头,都没有我 和你,你和他,它是现代的。过去是个哲学名词。你比如说《内经》上,用“和”这个字用得很多。从 治法的最高境界的是“和”,《内经》说“和为圣度”,“和”本身在古代哲学里,用的是协调平衡或者双 向调节这种含义。协调平衡都有双向才谈得上协调嘛!两个人协调不协调?两个方面平衡不平衡?所 以《内经》里谈到“和为圣度”,就是说用治法最高境界是和,就是协调平衡。所以“谨察阴阳所在而 调之,以平为期”,这个思想也是一种和的思想。所以过去的和,这里讲的是广义的和,我们到现代 中医的和法,和古代所谈的和的概念有联系,都有协调平衡的意思。但是是广义、狭义有区别。

老子《道德经》里边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 段话描述了什么呢?描述了天地之间万物的产生,实际上中医学整个生的概念,就是根据这段话来的。 道生一,自然界的物质本源和总规律,一生二,整个物质共同属性是运动,运动中动则生阳,静则生 阴,只有两种基本态势,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而阴阳相互作用呢,二生三,那到我们医学上,阳气 蒸发阴液,比如肾阳蒸发肾阴,产生肾气。二生三,三是种阴阳平衡状态。那阴阳平衡状态是产生万 物的一个根源。万物得以保持正常,得以化生的一个根源。肾气是一身五脏六腑精神活动,生理活动 的原动力。它后面这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冲气为和”也就是它的阴阳 的协调平衡,这叫“和”的状态,最理想状态。冲,冲和。所以最早的“和”的概念,先从一个哲学名词, 强调事物双方的协调平衡。强调什么?你恢复他的正常状态所采取的双向调节。病态情况下,你要使 他恢复协调平衡,所以《内经》才把它提到叫“和为圣度”首先了解了“和”这个含义。

本来和是个可以说最高层次的,就像一种整个原则一样,到我们现在,和,把它成为“和解”,“调和” 这个概念是狭义的。整个中医学应该讲,它的治法里充满了就是要人体协调平衡,广义它是一种总的 治则概念,狭义他是一个和解调和。我们现在把它定的是“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 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这个只有围绕着我们现代用和法的, 特别是从成无己以后,用“和法”把它具体化以后所下的定义。所以直到现在,对“和法”,哪些方属于 “和法”,大家还是有处理的不同。有讨论,有争论。所以对“和”的理解,还是一个学术讨论的问题。 我们重点讨论狭义的“和法”,然后看看不管广义、狭义,有什么共性?本质是个什么?和解和调和从 共性来讲,都有一个双向调节,和解主要针对邪在半表半里,这最早是成无己解释《伤寒论》当中, 因为根据《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当消息和解,张仲景提出来和解,所以成无己把它归纳落实到半表 半里,这个就叫和解。现在这个狭义和法中的和解这部分,就是专指的邪在少阳。调和的观念宽一点。

因为调和包括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等等。只要是双向的,这个病情涉及到的双方,有一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这种状况,都是和解范围。但你总要把这个调和下个定义。所以戴天章,这里讲和法包括和解和调和两类。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和解少阳的治法。

  • 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 和为圣度(《内经》)
  •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 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戴天章《广温疫论》)

调和,我们引用戴天章的一段话,戴北山他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 平其亢厉之谓和”。大家一般比较共同的,都引用这四句话,从五版、六版、到现在七版,作为公认 的。有没有别的定义?还是有的。我们前面说过用现代语言来,前面几位医家所讲到的,包括秦伯未、 岳美中、蒲辅周,他们都给和法下过定义,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差别。也没有形成一种共识、定论。所 以还是目前以这个作为狭义和法中间的调和这个服法的一个定义了。他这里讲,寒热并用,补泻合剂 是指的疾病性质,我们讲过寒热虚实,补泻针对虚实,寒热并用针对的病性的寒热属性。并用,说明是对立病性的同时存在。从病性,病邪性质来讲,是对立病性同时存在的。“表里双解之谓和”是指的病位,这几个大家好好理解。平其亢厉呢,是主要指的脏腑,也可以包括什么?包括像阴阳、气血这 一类。但一般来讲,讨论当中涉及脏腑较多,你比如说脏腑之间在生理关系上,密切协作的一些,肝 和脾,心肾,肝肺,这类在人体生理活动过程当中,非常密切的,具有密切关系,在脏腑之间,产生 一种生理上的协同,打破了病理上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恶性循环。而责任不是单打一,一个方面为 主。而这个是必须双管齐下,双向调节。

我们为什么经常把调和肝脾、肠胃,把它做为调和最主要的呢?有没有别的呢?说调和广一点,调和气血,调和阴阳都可以算。上下不和,分消上下,甚至于营卫不和,桂枝汤,上海出的《方剂》书, 桂枝汤放在和法。那不是调和营卫吗?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那也可以 用在调和阴阳。所以这个调和概念很广。这里的平其亢厉,要求学员重点理解这个,脏腑用得最多。 肝和脾在生理关系上,肝主疏泄,帮助脾胃运化,脾胃运化水谷精气成为气血津液,又要养肝,这我们叫作木要疏土,土要荣木。木来疏土,土来荣木,这是一种生理上良性的循环,但是产生病理关系 的时候,往往相互平衡被打破,这在临床上,或者生活中,大家都是个司空见惯的。人精神舒畅,吃 饭就吃得多,如果心眼小一点,经常不高兴,他吃饭就吃不得,那不是肝的疏泄与脾胃运化失司,两者相互影响,所以在肝脾同病的过程当中,往往相互影响。那我们用这种和法调和肝脾的话,必须双管齐下。这种肠胃不和,往往指的是胃的降浊和脾的升清,同时发生问题。上热下寒,胃热肠寒,造成升降失常,而且相互影响。你不是单打一,治哪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双管齐下。所以“平其亢 厉之谓和”,主要指的是人体的脏腑功能,或者基础物质,相互联系的双方,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治 疗上得双管齐下。

有的学员可能要问,我们从治法的角度,绝大多数方,因为补益的方里边,不管你补气、补血、补阴、 补阳,你都要注意到,用药往往中医有这个特点,矫枉不能过正,补气要补而不滞,补血、养阴要滋 而不腻,对吧?都配一点这种,归脾汤里配一点木香,四物汤里用点川芎,养血还要通呀,通补呀。 那这不是双向调节,这是和吗?不同,这不能算和。因为什么?这是它有一个,从矛盾双方有一个主 要矛盾。有个非常突出的主要矛盾,另一个是相对来说,较次要的。因为中医学用治法时候,它注意 到病机是什么?往往对立病性会同时存在,因虚可以致实,因实可以致虚。我们学习《方剂学》很多 基础方,很多病机都比较单纯,就算兼挟证复杂程度也不重,为什么?它是基础课。

所以很多学员一到临床以后,看到一些老中医,经验丰富一点的中医开的方很复杂,又是补的又是泻的,又是寒的又是热的,往往都不好解释。实际上你要把很多这个,中医治法配方里它有很多东西, 没有把它升华归纳出来,从整体思想来看,过去病因、病位,中医特点我顺便提到了,病的性质里有 一种对立病性同时存在,你不是虚证吗?我补气,我不光是用人参,我还配白朮、茯苓。这个思想从 仲景善用白朮茯苓这种配伍结构,到了唐代,这个时候茯苓成为一个保健药品,包括孙思邈,孙思邈 的书很讲究,里面有丰富的养生、保健、食疗、美容。这些药都有,这些方都有。茯苓,上品,《神 农本草经》上品,仲景用的时候就是以祛湿为主,安神方面到唐代才开始。到了以后用茯苓往往就茯苓、白朮健运渗利结合,为什么到了宋代出现四君子汤呢?仲景的方结构里面没有四君子汤。理中, 这种有,温阳。讲到后面方会了解,那跟时代有关系。汉代冷得多,全球性的,所以他光补气一个人 参行吗?不行。加上白朮的健脾燥湿,茯苓的健脾渗湿,这个结构是一种通补结构,这考虑到因虚可以产生脾胃运化障碍,有水湿渚留,水湿停留。四物汤,熟地、芍药补血可以了,还来点当归,特别 是川芎,考虑到因虚可以致郁,血虚可以血滞,自来水管里水少了,必然要流出来黄水来。水少了, 虚了,流速慢了,要瘀了。所以养血当中要配活血。当然用量,药的种类这些要控制,这种思想是一 种双向调节,考虑到一类病性引起对立病性,对立病性同时存在。

在临床上,严格地讲,绝没有纯虚、纯实、纯寒、纯热的。没有纯的。冬天我到北方,经常去看那些, 冰天雪地,有一次到嫩江,冰天雪地的时候,你看他们北方人,放一大堆大白菜堆在那里,一场雪盖上了,对吧?反复下雪反复冻,最后像个碉堡一样,打个洞,里面热烘烘的。你往稻草上泼点冷水, 外面很冷,冻冰了,里边热烘烘的。因寒郁可以化热。因热伤气,从性质上可以出现寒的现像。所以 对立病性往往同时存在。

但是我们学《方剂学》,有的学生就要问了,你说四君子汤,四物汤,从广义的补泻角度扶正祛邪都 结合了,使它补而不滞,滋而不腻。那大承气汤里边,是不是考虑对立病性同时存在呢?哪样药是补药呢?它光泻呀?但要注意,他治疗有一个程序先后,大承气汤用过之后,“吐下之后,定无完气”, 前人告诫的。你还要调理脾位。这是考虑到先决条件,叫主要矛盾。独参汤有没有泻药呀?纯补呀! 你不是说整个治疗应该是个考虑对立病性吗?独参汤是用来益气救脱,脱挽回之后,有没有病理产 物?因为这个虚,会产生体内相应的病理产物,你这又要来调理,并不是他这个对立病性不是同时存 在。但是这种对立病性同时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其主要矛盾。这个不能算和法。

和法是什么?涉及到双方,没有一个矛盾是占据主导地位,占据绝对地位。这种情况下才去用双向调 节的方法,使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双方,复归于平衡,归于协调。和法本质是在于这个。

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上一次谈到和法的定义,和法相对比较复杂,但是认识、理解了和法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中医的治法体系,它总的精神的理解。有些西方人学习中医以后,他们觉得中医是一种既是整体医学,而且是 一种调节功能为主的。调节,这里从他们角度理解“和”的意思,有这样的意思,我觉得也有道理。整 体性的。和法,有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我们教材主要是在狭义的方面,而且选取了典型的一部分。 比如调和营卫,严格来讲,也是双向调节,那卫强营弱两方面。比如桂枝汤证。彼此相互影响。你必 须要双向调节,但现在把它归在解表剂。作为祛邪调正相结合的,一种解表治法的内容,有的教材或 者参考书把它归入和法,有的教材、参考书把它归入汗法。这里差别实际上也是对理解角度,或者安 排角度不同,那关键我们要了解和的一个本质。广义、狭义一个区别。我们现在教材针对了本科学习 当中,掌握基本功出发,所以和法写得很简单。因为它还属于一种学术探讨的内容,所以归纳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和解少阳涉及到和解半表半里的治法,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是代表了“平其亢厉”这种方法。“亢厉” 实际上是不平衡。失衡的意思。这是分为三类了,是通常一个用法。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