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贴的起源
三伏贴源自清代《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发泡疗法治疗冷哮(寒性哮喘)。药物以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的药为主调配而成,分别在头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将药膏贴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以提升阳气。原文如下:
“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三伏贴的治疗范围
主要针对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在于预防保健,能够缓解病情,降低发病率,属于中医治未病的一种手段。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及体虚易患感冒者,适用三伏贴。体质虚弱,中医辨证属于慢性虚寒性的病证,所以贴敷前要辨证,只有虚寒体质方可进行贴敷。贴敷的同时再配以中药熏洗和手法按摩,对于骨关节疾病也有一定作用。
另外有研究显示,三伏天为儿童进行贴敷,能提高孩子机体的免疫力,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三伏贴的治疗原理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其原理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根据中医“内病外治”、“子午流注”和“冬病夏治”的理论,在农历“三伏”期间,采用天然中药,贴敷天突、肺俞、心俞、大椎、膏肓等相应穴位,通过透皮吸收和穴位传导,有助于温阳利气、祛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对反复感冒、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久咳久喘等具有较好的防病治病作用。
三伏贴的使用的时间
贴敷时间为夏至到立秋。10天为一伏,每隔10天敷药一次,每疗程3次。最好是每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古人认为,庚日贴敷可补肺气,每伏第一天为庚日,每伏的第二天为辛日,辛也属金,所以这一天也可贴敷,但辛为阴干,效果较庚日稍差)。而骨关节病等其他情况不一定非要选择庚日贴敷。
一般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或可减少发病。
一天之内,白天阳气盛,因此白天贴敷好,晚上不宜贴;而白天又以上午最佳,因上午阳气初升。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三伏贴禁忌人群
适用于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哮喘急性期的患者以及出现咳吐黄痰、咯血者,还有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等均不能贴敷。
非虚寒体质人群不适宜贴敷。
儿童使用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儿童贴敷更应规范理性,贴敷时间比成人要短。因为儿童皮肤娇嫩,药物吸收快,效果也较成人要好,贴敷时间一定不能过长。此外,在贴敷期间,儿童最好不要食用海鲜等发性食物。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三伏贴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2.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如果水疱体积过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出现上述情况时,患者均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关键标签(点击可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参考! 身体不适时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审核后公开。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